• 120阅读
  • 0回复

聚焦伟人心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2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聚焦伟人心灵
彭加瑾
  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看到了6集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孙中山》。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历史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已有同名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反映;现在三位伟人在电视荧屏上相继出现,意味着立志以摄像机作笔,“书写”、“纪录”百年中国近代史的电视艺术家已经完成了一个“系统工程”,他们无愧于“书记官”的美称。
  历史是人写下的,以人带史、以人写史,赋历史以形象的血肉,历来就是我国史学、文学的优良传统。通过孙中山的一生来看辛亥革命,又通过辛亥革命来聚焦孙中山的一生,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风格的确立上,显示出了《孙中山》的创作者对伟大人物与历史事件关系的辩证把握,以及片中形象与政论、情理、雅俗关系的独到认识。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创作称为情理相生,雅俗相融的艺术。表面上,它从形象、情感上入手,是“纪录”,是故事,是寻访与回忆孙中山的过程;实际上,它也是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挖掘与礼赞,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与昭示。它回顾的是历史,立足的是现实,面向的是未来。我们看到,该片从作家深情地绘制孙中山像,而这巨幅画像又将竖立在天安门广场说起,从现实转向历史,再深入介绍孙中山的家庭,童年与成长……一切都形象而传神。从孙中山出生,夏威夷求学,成立兴中会,到达伦敦蒙难,与日本友人宫崎满天的友情等等,一个个生动、通俗的故事背景,除了浓烈的情感的抒发以外,还有深刻的思想蕴藏。这就是孙中山自幼立下的志向和一生的追求——“救中国”。该片由表入里,由俗而雅,最终导向人物的精神的素质、内心世界的深层。
  在此后的叙述中,作品以大量新鲜的历史资料向我们讲述了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为推翻帝制而浴血奋斗的感人故事。作品一方面继续挖掘着孙中山的精神品质,突出他屡仆屡起,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另一方面,把镜头伸向广阔的历史真实,展示了一大批奋不顾身,勇于为国捐躯的志士先烈,以及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华人与华侨。正是由于群众的支持,才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艺术家在看似并不经意的描述中,使我们获得了对于历史的一种本质的认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形象化、故事化的描述中,始终贯穿着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的时代感,把孙中山一生的辉煌与苦涩和历史的规律性的昭示融为一体。经过一系列的失败的反思与痛苦的摸索,孙中山终于认识到要真正的“救中国”,就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唤起民众,打倒军阀列强。这才是伟大人物的真正的伟大之处,他不但以高尚的人格感召人们为伟大事业而忘我奋斗,而且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对于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规律有着正确的认识与把握。孙中山就是当时站在历史前列的最伟大的中国人。电视片揭示了这一点,并让我们在对作品的观赏中自然地得出了这一结论。
  通俗化与大众性并不妨碍一部分题材重大,主题严肃的作品成为精深、博大、雅致的艺术品。《孙中山》的经验告诉我们,情感与理智,通俗与严肃,平易与深刻,明朗与含蓄等等,并不都是相互排斥、对立的东西。情理可以相生,雅俗可以相融,则俗可以入雅,大俗可以大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