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风正一帆悬——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脱困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4
第2版(综合)
专栏:

风正一帆悬
——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脱困记
  本报记者 胡斌
  临危受命
  碾子山下,雅鲁河畔。一个在共和国兵器工业史上写下过辉煌篇章的大型兵工企业——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陷入了长达10年的困境。
  1997年5月,受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委派,许远明等4人来到华安厂领导企业脱困。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厂区草深没膝,垃圾成堆,工厂停水、停电、停气、停工资,被称为“四停企业”,连续6年成为全国兵器行业第一亏损大户。此前,这个厂已换了几任厂长。“不把企业办好,不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这里的工人可能真的要对党失去信心了”,许远明决心打好这场硬仗。
  一连9天夜以继日的调查、座谈,他们发现,华安厂存在三大问题:企业不稳定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突出、职工生活困难突出。让企业起死回生,必须重新燃起职工心底的希望之火!
  转变作风
  许远明有自己的治厂公式:一个好班子+一些有希望的产品+一个渐显活力的机制=一个有奔头的企业。
  许远明等4位班子成员住在厂招待所里,不分节假日,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生了病,就把病房当会议室,边输液边讨论问题,班子成员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副总经理韩德金在工地跌倒,被大家送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已是肺癌晚期。因积劳成疾,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保护华安公司的干部,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曾下令,班子开会不许超过晚上10点,但他们还是屡屡“犯规”。
  1998年7月的一天,正下着雨,刚出差返回厂里的许远明直奔职工宿舍施工现场,查看房盖堵漏情况。职工家属含着眼泪说:“许厂长心里有咱职工啊!”新班子多方筹集了2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10多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宅漏雨、行路难、供水供暖管网破损严重等问题,解决了几十名特困职工子女就业。
  为改变干部作风,新班子上任不久即颁布了“禁酒令”、“禁牌令”等11项禁令。把评议权交给职工,每年举行一次万人大投票,评出职工心目中的好干部、差干部。4名厂级干部因为未通过群众评议被免了职,6名群众信得过的中层干部走上了厂级领导岗位。
  干部作风变了,职工士气涨了。原来脏乱差的厂区,经过一个半月的整治,上万吨垃圾被清走了。1997年,企业销售收入10年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黑龙江省委书记徐有芳视察华安集团时感慨地说:“你们厂房没变,设备没变,班子一变,形势大变。搞好一个企业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
  浴火重生
  华安厂有一条9255生产线,引进时被称为“亚洲第一线”,可这条生产线自建成起就闲置,一闲10个年头。许远明决心恢复这条生产线。
  围绕恢复生产线,全厂展开攻坚:返聘离退休技术骨干,破格重用重点岗位人员,与6所高校专家联合攻关。现任华安公司计量室副主任的迟振海,过去在烟台一家公司打工,由于业绩突出,在烟台先后获得了“突出技术贡献奖”和“五一”劳动奖章。得知他回家探亲,许远明登门长谈,迟振海决定放弃在烟台的优厚待遇,回厂为脱困出力。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奋战,沉睡了10年的9255生产线终于复活了,在1999年成了华安厂最重要的“王牌”。
  为留住人才,华安厂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00多万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3年中,先后有20多名南下打工的技术人员回厂。在保军品的同时,他们大力开发民品项目,投资1.47亿元上马了年产30万套高档卫生洁具的项目。
  “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一度到了崩溃边缘的华安厂终于浴火重生:2000年企业销售收入达4亿元,是1996年的8倍,由过去的亏损六连冠变成了脱困排头兵。许远明也被黑龙江省委表彰为“脱困型企业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