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在山东淄博,一个已停工7年的引黄“半拉子”工程,用了不足11个月便建成通水,8亿元存量资产用1.5亿元资金就盘活了——创新引得活水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4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在山东淄博,一个已停工7年的引黄“半拉子”工程,用了不足11个月便建成通水,8亿元存量资产用1.5亿元资金就盘活了——
创新引得活水来
  本报记者 王科
  新体制解开老疙瘩
  水资源短缺,多年来成为制约山东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淄博市引黄供水工程于1990年3月开工建设,1993年6月,由于地界纠纷和8亿元资金不到位,工程被迫停工。这一停就是7年。停工期间,政府每天背上了10多万元贷款利息包袱,每年还要拿出400多万元负担引黄供水工程指挥部200多人的工资、办公经费及设备维护费等。另外,市里曾两次向市民借款用于引黄供水工程,停工后,群众议论纷纷,每年“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质询,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
  改革创新天地宽。去年底,淄博市决定复工建设引黄供水工程,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管理体制。他们将属于市政府直管的引黄供水管理局划归市水利局管理,并且组建了引黄供水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的融资、建设和管理。淄博市水利局按照“团结治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走通过水利系统解决水利纠纷的路子,地界纠纷一下子变成了水利系统内部事宜,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复工之日,当初不同意建水库的村还专门派代表前往祝贺。
  新机制解决资金难
  复工建设至少需要1.5亿元资金,政府最多能提供3000万元,缺口巨大。工程复工伊始,他们便引入市场机制,筹集运作建设资金。
  引黄供水工程的管理分为两个部分:水源部分,在高青县境内成立引黄供水管理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项目法人,负责水源部分的建设、管理及通水后的经营;供水部分,市里成立引黄供水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及经营。按照“谁受益,谁借,谁用,谁还”的原则,以两个项目法人为主体,向财政和金融机构借款。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两个项目法人牵线搭桥,卸掉了筹措资金的包袱。
  责权利清晰,借钱人与还钱人一体化,本金、利息需要项目法人偿还,资金使用好坏直接关系企业效益。所以,他们在筹措资金的同时,花每一分钱更是斤斤计较,在建设上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等“三制”管理。
  “阳光操作”,节约了上千万元的建设资金,降低了工程成本,减轻了今后还款压力。目前初步统计,仅招投标制度,就节约工程建设资金5000万元。
  新办法引来“市场水”
  淄博市在复工建设中采用新办法,将“福利水”变成“市场水”、“效益水”。
  这是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已经签订的3份合同:第一份是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与高青县引黄供水管理处的: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从高青县引黄供水管理处购买黄河水,日供水量30万吨,水浊度低于100,达到地面水二级以上水质要求。第二份是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与用水大户齐鲁石化公司的:齐鲁石化公司以每吨2元价格,每日从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购买15万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第三份是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与市自来水公司的:市自来水公司以每吨2元价格,每日从市引黄供水有限公司购买10万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订单水”产权清晰,利益直接,早一天通水,就多50万元收入。从春节开始,建设者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日夜奋战在引水第一线。9月15日,淄博引黄供水复工工程终于全线贯通。
  可喜的是,这个工程从复工之日还考虑了与今后的“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等工程衔接,形成了一个工程、多种水源的格局,为淄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保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