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在时代洪流中发展——中国画写生与创作座谈会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4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在时代洪流中发展
——中国画写生与创作座谈会纪要
  杨少波
  日前,江苏省国画院、本报文艺部和江苏力联集团共同举办了“中国画家南京行”写生采风活动。全国11家省级画院的负责人和知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期间,艺术家们就“在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写生之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专题研讨。
  一、写生是不可替代的途径。在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写生有什么样的意义,是画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赵绪成认为,“外师造化”的功夫是每一位画家的必修课,生活是艺术取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没有对现实生活刻苦、谦逊的模写、学习过程,艺术终究只能是建立在“书斋”、“趣味”等中间环节上的松软之物。中国美协理事于志学认为,艺术只有真正植根大地,植根生活,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在绘画史上,董源、荆浩、石涛、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艺术成就,都是建立在大量对景写生的扎实基础之上的。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宝林说:写生,使画家直接用画笔和现实建立了良好的亲和关系,画家靠写生和现实之间的这种脐带关系是任何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
  陕西国画院院长苗重安认为,南京之行的写生作画,使自己以切身的艺术实践体会到先人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意。湖北美术院前院长陈立言提出,当今画家要谨防对照相机、摄像机的单纯依赖而放弃了心灵与大自然、与火热生活交流的机会。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戴卫说:从傅抱石、李可染、黄胄等画家的大量写生草稿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和生活之间深情相应的关系,作品要呈现这种直接来自生活的感动,而不要经过层层中间环节的衰减和过滤。只有来自第一线,透过第一眼的线条、色彩,才会感动自己。在艺术上,自己不被感动,何以动人?
  二、写生是艺术嬗变的基石。甘肃画院前副院长李宝峰重提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说法,认为中国画也应该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与时俱进。天津画院院长王錞认为,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这不仅是艺术理论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是艺术史上的历史事实。安徽画院院长王涛说,中国画笔墨与宣纸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笔墨的千变万化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内涵。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助理舒建新认为,“笔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也将因时代的变化不断开拓丰富自己的内涵,它将在新的意义上拓展笔墨表达的可能性。
  三、在现代生活素材中开拓新的中国画表现空间。江西画院院长蔡超认为,画家的迫切任务,是需要在面对城市新生活写生的基础之上,找到既融合优秀传统,又能够恰当反映城市生活的新笔墨、新线条、新色彩。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院长钟增亚认为,比起历史上的中国画家,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机遇。我们不仅要掌握熟练的造型能力,而且对笔墨传统有继承性的把握,创造出适合于所生活时代的艺术形式,这是艺术史对于我们必然提出的要求。
  江苏力联集团总裁翟韶均在文化和企业的发展关系上谈到了二者深刻的内在联系:李可染曾说过:“艺术家要靠贵人相。”与此相应,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必然要有文化内蕴的绵远支持。在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永远的胜者,也没有永远的败者”,只有在高蹈超越层面上建立的文明,才能把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方向统一整合起来,使二者相映生辉、蓬勃发展。此次采风写生活动是很好的合作协作范例,它标明着中国画艺术发展真正回到了它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时代洪流当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