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在大商场的超市竟然买到冒牌产品,一个制假窝点在这儿被封又在那儿出现——假“飘柔”还在折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9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消费视窗

  在大商场的超市竟然买到冒牌产品,一个制假窝点在这儿被封又在那儿出现——假“飘柔”还在折腾
本报记者龚雯
  在大商场买了假“飘柔”
  家住南京鼓楼区的居民赵振玲近日给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她10月初在该市一家知名大商场的超市买了一瓶飘柔润肤露,但每次使用后都觉得身上有一股怪味。几经辗转,她找到飘柔产品所属的宝洁公司,销售人员看了这瓶润肤露当即认定是冒牌货。赵女士直犯嘀咕:“连一些大商场都卖假货,这假货还打得完吗?”
  河南郑州读者刘进投书本报,称他们家在该市某大医药公司分店买了一包邦迪创可贴,结果这东西贴上去就撕不下来,致使他妻子腿部伤口因感染加重炎症。刘进将剩下的创可贴寄给上海强生公司,公司答复这是假邦迪。刘进挺受刺激:怎么正牌的医药店也有假药?
  自去年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假行动,并且力度不断加大。仅宝洁公司就打假670次,查获假货75万箱,打假费用高达几百万美元。中国外企协会还成立了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专门对付假货,虽然会员费不菲,但企业认为这跟他们因假冒伪劣而遭受的损失相比并不算什么,加盟的会员在一年半时间增至近80家,多是知名品牌,如可口可乐、吉列、汉高、强生、柯达、微软、耐克、诺基亚、宝洁、西门子、联合利华、索尼、富士等。
  然而,由于制假贩假问题错综复杂,市场上的假货依然打而不死,目前假货主要集中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通讯产品等5种。以宝洁为例,该公司向市场推出的每一个新老品牌现在依然都有冒牌货,如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润妍、汰渍、碧浪、护舒宝、玉兰油、佳洁士、舒肤佳等,不仅偏远地区、小型零售点有假货,在一些主要城市、一些大中型商店或药店也存在真假混杂的现象。不久前,天津市质监稽查大队针对市场上假货重又抬头之势突击检查,仅在天津智科科技发展公司就查没假冒“飘柔”、“碧浪”、“舒肤佳”等产品共116箱,面对执法人员,该公司法人代表苟某声称智科是宝洁在天津最大的代理商,直到所有产品经宝洁鉴定均为假货后,他才束手就擒。据了解,智科的假“飘柔”等就曾流入某些正规商场的进货渠道。
  假货为啥还在折腾
  既然有关部门已与企业联手重拳打击假货,形成打假高压态势,那么假货还在“折腾”的根本症结在哪儿呢?
  拜访到宝洁公司法律顾问姚红军。他说,当前政府重视打假,成效良好,这对企业是很大的动力,但还有一些深层次难题亟待解决。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制假贩假者尚未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定罪标准太高,证据要求苛刻,相关条文较粗,对“以假充真”和“以次充好”、“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等没有明确的界定,使立案十分困难。如在徐州长兴塑料厂现场查获假冒宝洁包装瓶1.96万只,该厂生产销售记录显示已销各种假冒包装瓶80多万只,却因无法找到买主证实销售情况,厂主被拘留数天后释放。又如山东省技监局在德州临邑县查处一地下工厂,现场堵住11万块假冒舒肤佳香皂,销售记录显示已销假香皂价值90万元。经检测,该产品完全不含舒肤佳特有的抑菌成分,但一般指标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当地有关部门据此拒绝以“伪劣产品罪”对该厂追究刑事责任,但若以“假冒注册商标罪”追究则因刑法无具体定罪量刑标准,无法将该厂移送司法机构立案。宝洁去年在670次打假行动中抓获的造假分子仅7人被判刑。
  假冒侵权在全球范围都存在,据了解,国际上对这一行为普遍定罪严厉。在美国,不单是制假者,就连故意使用假冒商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都将作为犯罪被处以25万—500万美元的罚金,5年监禁。在英国,假冒行为严重者甚至要被判终身监禁。被采访的企业一致认为,现在国内在行政执法中对打假罚款太低处罚太轻,一个警告一点罚金,伤不了造假者的“元气”,以罚代刑反而使这些犯罪分子的气焰更嚣张,并且制假设备难没收,假冒产品难销毁。广东潮阳市司马镇奇华塑胶制品厂在两年内先后8次被当地执法部门查处各种假冒牙刷逾100万支,但由于都是行政处罚,使该厂不仅没有停止过造假,还将曾被查封的数十万支牙刷启封转移出售,后在广东省打假办的督促下,此案才得以移送到公安机关。还有,目前国内有关法律对民事调查机构或调查活动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企业打假往往处于“灰色”状态,不受法律支持和保护,企业可采用的调查手段也非常有限,其获得的证据不易被法院采信。
  另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也使打假面临一定的阻力。江苏某市在捣毁一制假窝点后,一主管部门为了“肥水不外流”,居然将所缴的300多件假货及机器拆除侵权标识又卖给该市一家医疗器材公司,而该公司正是涉嫌组织制造假“邦迪”创可贴的对象。执法人员和被假冒企业要依法处理,却屡遭地方官干扰。
  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一位负责人指出,中国就要入世,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法制完备的国内经济环境十分重要,打假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假货并不可怕,问题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从源头上堵住假货,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