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刘邦文化”是什么?》赘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8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刘邦文化”是什么?》赘述
张雨生
  “金台随感”专栏去年发表的《“刘邦文化”是什么?》,继《老鼠的口味》、《名人效应的侧面》获得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之后,又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连续三次获奖,说明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本栏目的热情支持和关心,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文摘自获奖作者为今年第十一期《新闻战线》撰写的专稿。
  ——编者
  《新闻战线》的编辑同志盛情相邀,要我谈谈《“刘邦文化”是什么?》。
  这篇千多字的小杂文,先后获得人民日报杂文“金台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不是说客套话。当今之时的杂文,尤其是直面社会、揭示和批评性的杂文,能让编辑同志看中编发,能让主任和老总们审阅通过,就该非常感谢了。见报之后,被批评对象没找上门来算账,就算是很不错了。得奖,尤其是中国新闻奖,没有那样的奢望。
  去年6月,我因心脏病,到杭州疗养。自己给自己规定,疗养期间,不写文章。去时也没带稿纸。一天晚上,在阅览室读报,看到一则简讯:江苏沛县“刘邦文化节”胜利落下帷幕。于是,这个“刘邦文化节”便在我的脑子里翻腾,怎么也驱之不去。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满脑子酝酿着一篇文章,几乎可以默诵下来。我不得不起身,跑到值夜班的护士那里,要了几张病人登记卡,反面是光的。拿回之后,一口气写了出来。
  我写这篇小文,用了不到两小时,却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实际上,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持续了好些年。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自从有人总结出了这个经验,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风风火火地传播开来。一些地方领导对发展当地经济拿不出什么高招,一听到这个经验,立即兴奋起来,对“文化搭台”的热闹紧追不舍。他们以为,文化台一搭起来,就有经济戏好唱,有了前者,后者必然随之而来。他们着力琢磨的是:搭个什么文化台,又如何拉钱去搭这个台。效果如何呢?不能说搭台之后都没有经济戏可唱,但确有不少的地方,搭了个空台,经济的戏并没有唱起来。说是签了多少合同,但都是纸上的,落实不了。看完戏,喝过酒,嘴巴一抹,也就完事了。
  对于这种一哄而起的“文化搭台”现象,我颇有些看法,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想对此泼瓢凉水。但文章一直压在抽屉里,没寄出。
  后来,“文化搭台”迅猛升温,越闹越大,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办文化节之风。办文化节,需要找一个文化由头,这个文化由头既要有当地特色,又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样搭出来的台才亮丽。富有文化传统的地方,由头好找;缺少文化传统的地方,要找到由头还真难。不好找也要硬找,许多地区便上演“拉郎配”,不管与文化有没有关系,拉过来就办文化节。办文化节,也很适应某些领导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大办之后,能讨得上面喜欢。轰轰烈烈,喜气洋洋,一片颂扬,送柬请客,鞭鸣车响,广拉关系,你来我往。好做表面文章的人,干这种事轻车熟路。他们在其掌管的那个地方,办了许多“形象工程”、“窗口工程”、“路边工程”、“迎客工程”、“赶节工程”。而如今的“文化工程”,有漂亮的“文化”作包装,比别的工程都风光。办这样的文化节,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政府掏了财政,单位提供了赞助,个人搞了捐款,说是自愿,其实都是指派。这股风潮的真正得益者,仅仅是抬高了文化影视界的那些终日忙着赶场的这星那星的身价。
  于是,我又对“文化节”有话可说了。但我写杂文,不愿像写评论那样归纳起来谈,泛泛作议论。我喜欢找到具体的批评对象,由此生发感想。说杂文是文学,文学有个重要特性,即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是文学典型化的必然要求。选好具有普遍性的个别,把它剖析透彻,讲出事物的本质,用不着讲更多的道理。直面社会的杂文,同某类新闻差不多,以抓问题见长。抓准了问题,想透了实质,不用担心找不着下笔的对象。既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反映这种现象的个别必然存在着,不在这里找到,就会在那里找到。
  直面社会的杂文,提出问题也就够了。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不是杂文的任务,它也没有那个能量。我从来不认为,杂文批评了某种社会现象,那种社会现象就会消失。当然,杂文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舆论了一下,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思考。
  《“刘邦文化”是什么?》得了那么多的支持,那么大的鼓励,我从心里感谢这篇文章的编辑和相关奖项的评委。尽管它批评了文化节的“泛”,这“泛”决不会因此而收敛,还要照旧“泛”下去。今后,“刘邦文化节”是否会照样举办?江东子弟受到启发,是否还会张罗办“项羽文化节”或别的什么节?难说着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