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迈向二○○八的起点——九运会前奏曲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9
第3版(国际·体育)
专栏:

迈向二○○八的起点
——九运会前奏曲之三
本报记者薛原
  沐浴在新世纪阳光中的九运会,会以怎样的姿态接过已传递了42年的全运会接力棒?又会为中国竞技体育展现出一副怎样的新面孔?更重要的是,以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的视角远望,九运会,将为今后7年的中国体育定下怎样的发展基调?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杨树安说:“全运会是实施‘奥运争光’战略的重要环节。九运会代表了中国体育在这个周期的发展水平,在改革的措施上又有创新。而面向2004年、2008年奥运会的人才发现与培养体系,也将自此确立。”
  在九运会设立的30个大项中,有29个为奥运会项目。武术比赛既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又是国粹,因此成为全运会中唯一的非奥项目。从九运会所设立的345个小项来看,正体现了全面与奥运会接轨的思路。至于保留乒乓球团体、混双等奥运会没有设立的小项,是考虑到我国优势项目未来发展的需要。此外,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三个冬季项目进入九运会,则是从突出冬季运动重点项目的考虑出发,兼顾冬夏两线奥运作战。竞赛办法与国际接轨,这是九运会从预选赛开始就致力的目标。一些项目除了预选赛,还设立了分站赛,选手们必须不断地参加分站赛才能够抢夺种子位置。这种做法促使运动队训练中的长周期理论发生变化,运动员必须在多个小周期中不断调整,保持状态。而像葛菲/顾俊这样的奥运金牌选手,因为没有参加足够的分站赛,也不能占到有利的种子位置。至于五运会时,为了保证朱建华破世界纪录,全场比赛停止,观众噤声这样的现象,已经是尘封的记忆了。更加公平,给年轻选手更多机会,更多国际化色彩,这成为九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原则。
  全运会最明显的改革措施——人才交流,在九运会达到了新的高度。九运会预赛共有1.2万余名选手参加,其中交流运动员有2000多人,超过八运会。人才交流推动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其目的则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项旨在推动全运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措施进展的同时,对竞技体育的毒瘤——兴奋剂的打击,也在九运会前达到空前的严厉。四川犀浦基地、山西九运田径队先后被查获禁药,遭到严惩。今年,中国体育对兴奋剂的检查力度超过任何一年。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九运会将在一些耐力、体能的“高危”项目中实行血检。对四川和山西违纪事件的迅速处罚,也说明了国家体育总局在打击兴奋剂问题上的坚决态度。
  “全运会是手段。”当话题回归于举办全运会的宗旨时,杨树安这样说:“全运会不仅要看名次,看金牌,更要看有没有新人,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全运会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形式,非常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教练或运动员,对参加全运会都很积极。这种形式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完善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以及举重、射击的一些小项,全运会的竞争,可以说代表了世界级的水平。这些优势项目怎样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全运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启动2008年奥运会人才库的宏伟计划,全运会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作为2008年的东道主,中国要力争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所有大项和其中更多的小项,并要在弱势项目中实现突破。比如田径、游泳、棒球、男子曲棍球,这些与世界水平还有差距的项目,要以九运会为起点,开始新的追求。
  九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将进入新一轮奥运周期。这其中,一线队伍将以2002年釜山亚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目标。二线队伍则要建立起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让人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通过全运会的观察,各个项目将在冬训中开始系统培养2008年的后备人才,在指导思想、任务制定、训练手段等各方面,都建立相匹配的机制。到2008年时,当我们回望7年前的这届全运会,会更清晰地看到,在共和国体育史的坐标上,九运会无疑将是一个高远轨迹的起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