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与假货较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9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周末闲话

与假货较真
原国锋
  一天,偶到服装批发市场购物。看到一个小商贩正在热心地向顾客推荐一套西服,理由是:这衣服和真的名牌一模一样,辨不出真假。这番话真让我诧异。他不但“明目张胆”地推销假货,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振振有辞”。大意是现在假名牌很多,您有辨别真伪的本领吗?进一步说,您认为是假货,又能怎么样?
  的确,消费者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才智高不过专业制假者,对商品的真伪优劣多数时候只能听信售货员的判说。即使发现是假货,也往往不敢“较真”。因为“较真”的代价太大。按照“谁投诉,谁举证”的要求,要证明所买货物是假,需要专门的检验机构的检测证明,打电话、送检,花上时间不说,还得掏上不菲的检验费;证明是假冒伪劣产品后,该追究造假售假者责任了,可消费者又像皮球似的被销售部门与生产厂家“踢”过来“踢”过去,为这个问题又得往消协、工商、质检部门跑上几趟以“讨公道”……哎,买到假货算倒霉,但要“讨回公道”又谈何容易。
  假冒伪劣产品能够横行市场的原因很多:造假售假企业的暴利驱动、地方的保护主义、执法部门的消极态度,等等。而打假能否真正奏效,关键在于要动员全社会打假、治假,与假货较真。
  与假货较真,首先要求执法部门对那些造假售假者动真格的。成本低、回报高是众多不法商人对造假售假趋之若鹜的原因。打假重治源,要通过严厉处罚,加大制假售假成本,要把造假售假者打痛、打怕,彻底打掉造假售假者的侥幸心理。“以罚代刑”的轻打、假打实际上就是护假、助假。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假货屡打不绝的现象,就深刻地说明那些不法分子造假售假的“信心”没被打掉。
  与假货较真,还要求商业、消协、质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增强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帮助消费者提高识假辨假能力,为消费者拒假打假提供必要支持。购物本是轻松的消闲过程,消费者不应为识假辨假增加心理压力,付出额外的体力、检验等费用成本。在遭到假货侵扰、利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有权得到及时救助、补偿。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只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消费者都行动起来与假货较真,形成对假货“人人喊打”、“人人都打得起”的良好社会氛围,假货就会丧失它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人们才能真正远离假货困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