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难能可贵“新”杂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9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难能可贵“新”杂技
冯双白
  第一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带给我们一次巨大的艺术冲击。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说,今天的杂技从单纯的技巧展示走向艺术化了,新鲜了,综合艺术性大大加强了,比从前更好看了,更耐人寻味了。
  三台参赛的主题晚会中《中华魂》气势宏大,艺术综合功能充分,参赛演员技艺精湛,在传统艺术特色中融进了新鲜的审美节奏,杂技之美更为凸现。其中的《软钢丝》、《蹦梯顶技》等展示了中国杂技第一大团的强大实力。河北杂技集团的魔术晚会《玄光》彰显了中国杂技艺术的魅力,亦魔亦幻,并融合了杂技、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的手段。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创作演出的《在月亮的那一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精心编织结构,营造浓浓的艺术氛围,在梦幻般的星空和童话式的古堡下推开了一扇扇奇异之门,展示各色神奇。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主题晚会《今夜星光灿烂》,由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担任总导演的这台杂技专场,形象之新鲜,格调之高雅,艺术综合水平之高,均让人感到今日之杂技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中许多节目不仅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艺术形象新鲜可爱,深得广大观众称赞。如《收获——草帽》将手上的抛物技巧与大型女子群舞相结合,将丰收的喜悦和爱情的“收获”相结合,极为巧妙地把杂技技艺融合在全新艺术形象塑造中。再如早已经家喻户晓、今年在上海APEC会议上再次震响于国际领导人面前的《向往——芭蕾对手顶》,也是杂技对手顶和芭蕾艺术的富于艺术想象力的融合锻造。
  今天的杂技,好看,好听,有味道。今天的杂技是“新”杂技。新在何处?新在杂技与艺术形象之间创造性地结合上。
  比如杂技传统技艺“绸吊”,是个“老活”了,但是在战旗杂技团著名编导李西宁手中改为《绸调》,一字之差,却大有深意,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代少女和古希腊雕塑之间跨时空的对话,现实与梦境,创造与被创造,今人与古人,期待与失落,都在那两根蓝色的长绸上维系,在升落起降于长绸并互相吸引纽结的人体上连接。最妙的是两个功夫高超的女演员极为恰当地与担当对手戏的男演员组成两对儿互相追随却永难成全的恋人。于是,蓝色长绸有了特殊的“调子”。从技艺性的“绸吊”到艺术化的“格调”,很有追求,其间也要有跨越的勇气和胆识,要有艺术创造的功夫。
  对于很多人而言,看杂技似乎是儿时的事情。杂技固然以超乎寻常人的各种高难度动作而使人惊叹,让人在屏住呼吸之后释放一种满足,但是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实在难以日新月异,所以难免看过几次之后就颇有些乏味。
  但是,如果像第一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亮相的优秀节目那样,在杂技形象的艺术再创造方面狠下功夫,并注意多样之美的历练,既有《空中飞人》的惊险,又有“斗鸡”式的幽默,既有《三层滚灯》高难度的优美,又有中国杂技团《软钢丝》那叹为观止的神韵,如此新鲜的杂技之美谁能不喜爱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杂技在国际上越来越名头响亮,争得国际头奖的各种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然而,已经有了全新艺术创造的中国杂技与普通中国观众的认同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国际上的流行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陌生感,这中间有不少工作的余地。用有力的手段填补这一空间,让中国杂技艺术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也走进今天中国的千家万户,这正是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中国杂技家协会举办这次杂技艺术节的巨大收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