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追寻英雄的足迹——《永恒的雕像》摄制拾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9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追寻英雄的足迹
——《永恒的雕像》摄制拾零
梁水宝
  寻找张思德墓
  5月,骄阳似火;无遮无拦的黄土高坡更显出大西北夏日的炽烈。摄制组一行5人前往延安北面安塞县境内的石峡峪,拍摄当年张思德烧木炭时不幸殉职的窑洞和墓地。
  敬仰张思德的人很多,到过张思德纪念馆的人不少,但亲临张思德牺牲地与墓地的人却寥寥无几。在安塞县武装部李科长的带领下,我们刚进入石峡峪,车辆就无法通行了,摄制组的同志肩扛摄影器材,挥汗如雨爬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按估算该到目的地了。可没想到,大家又来回寻找了40分钟,还找不到地方。幸亏有一位老乡路过,在老乡的带领下摄制组又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总算到达了目的地。
  亲临现场,当年烧炭的几个窑洞清晰可见,只是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已破烂不堪了;张思德墓前立有一块石碑,因人迹罕至,已杂草丛生,不走到跟前则实难发现。摄制组一齐动手清除了墓碑旁的杂草,在墓上培添了新土,并采来几束野花安放在墓碑前,尔后一字排开,恭恭敬敬地向张思德烈士三鞠躬。公祭完毕,按导演要求,烟火师施放烟火,营造了当年烧炭的氛围;摄影师则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拍下了不可多得的镜头。当他们完成拍摄任务返回安塞时,夜幕早已降垂了。
  苏宁的清贫居室
  苏宁,一个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的炮兵团参谋长,一个在实弹投掷训练中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战友的英雄。生前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高级干部,妻子是国家公务员,论条件完全可以生活美满。然而,摄制组一行5人来到苏宁生前在部队的居室时,人们的心为他的清贫震颤。
  那是一间背阴的不足9平方米的房间。一张旧板床,破旧不堪,已经用了20多年;被子是他当兵时发的绿军被,已经洗得发白了;枕头是个白包袱,里面包着几件换洗的旧军衣;床下,最显眼的是一个装方便面的纸箱子,每逢误了饭食,就自己泡点方便面吃;床边有一个马扎,马扎的两头已经缝补了好几处;屋里有一张油漆剥落的两屉桌,至少有30多年的“军龄”了;桌上,一个竹壳暖瓶,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刷牙缸,破漏处还贴着一块胶布;挂在窗棂上的小圆镜子,四边生了锈,镜后的水银有些地方已模糊不清了;床头,有一个简单的书架,是用几块木板拼成的;在床与墙的接合部,铺着一块胶合板,那便是苏宁写文章、画图纸用的作业板;特别醒目的是苏宁负伤时穿的那身浸透着血迹的服装:罩衣是“涤卡”的军装,绒衣绒裤是部队十多年前发的,连战士都不爱穿了;那件蓝色的腈纶线衣,领口、袖头多处开线,留下了缝缝补补的针脚;那双袜子是绿色的军袜,底部已磨了好几个洞……
  导演栾宝玉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无法相信苏宁生前过着这种难以复加的清苦生活;面对英雄的清贫,我们被深深打动了,大家表示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好,否则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
  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生物之群;有了英雄而不去珍惜、爱护的民族,则是可怜的奴隶之邦。”
  青山依旧在,生死两相忆。这几个小故事,是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假如真的有不灭的灵魂,我们愿以《永》片告慰长眠于祖国青山绿水的英雄们!(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