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作家与良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13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艺点评

作家与良知
徐林
  文学不太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每年文学期刊少得可怜的订数上,不难看出文学是怎样的尴尬。其实,与其怨读者少,还不如看看我们的一些作家们,尤其是某些出尽风头的“另类作家”、“美女作家”们都写了些什么:颓废的主题、无聊的情节、病态的心理独白、低级趣味的生活琐事……他们不再讨论有关人生、理想、道德和爱情的价值意义,也不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感受,他们似乎更喜欢表现舞厅、酒吧和公寓里的生活。在他们的作品里,人们很难看到那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东西,更不用说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了。但这只是作家中的少数,不少作家仍然为文学的未来奋争着、战斗着。
  一位作家在山西某林场采访时,收集到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一名转业军人被推选为护林员后,恪守职责,严禁乱砍滥伐,因断了当地恶霸的财路,恶霸向他下了毒手,肠子都被打了出来,没人敢管他,也没人敢送他去医院。军人出身的护林员,曾在老山前线负过伤,是爬着回来的,如今他又爬回村里,用一把老式步枪,将四个恶霸中的三个射杀,自己也因伤重而死。后来,作家将这事写成了小说《凶犯》。有位导演看中这部小说,想拍成电影,但建议作者把背景改为工厂,写成工人小偷小摸、郊区农民哄抢工厂财物的事。作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去了工厂。在采访中,他发现一个个工厂之所以垮掉,根子大多不在工人身上,而是与一些领导干部管理不善或侵吞国有资产有关。相反,许多面临倒闭的工厂,非但没有人哄抢,工人反而自发地站在工厂门口,检查路人有没有偷东西。凭着作家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位作家又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反腐力作《抉择》。
  试想,如果当初他不去工厂采访,只在家中闭门造车;或即便去工厂采访,却不顾事实真相,一味地给某些官僚主义者涂脂抹粉,恐怕也就不会有《抉择》这部优秀的反腐作品。
  其实,当作家与做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良知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作家创作的底线。一个作家,不能没有社会责任感,更不能没有良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应该去慰藉读者的精神、净化读者的灵魂,而不是去腐蚀读者的精神、污染读者的灵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