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关注艾滋付诸行动——写在首届艾滋病防治大会召开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14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关注艾滋付诸行动
——写在首届艾滋病防治大会召开之际
本报记者白剑峰丁伟
  灯光渐渐暗下,悠扬的小提琴声响起,一名艾滋病患者勇敢地走上主席台,倾诉心灵的哀伤与感动……11月13日,以“关注艾滋,付诸行动”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艾滋病性病防治战线的2000余人出席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艾滋病,又被称为“超级癌症”,人类至今尚无战胜这一疾病的武器。目前,我国艾滋病性病流行形势日趋严重。专家指出: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威胁人类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艾滋病将成为社会灾难。
  传播速度十分惊人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澳特指出:尽管人类发现艾滋病才仅仅20年,但艾滋病已经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全球每天新增1.5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8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我国卫生部公布,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人以来,到2001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8133例,其中艾滋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我国艾滋病以注射毒品感染为主,约占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2/3。专家估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际人数已超过60万人。目前艾滋病疫情仍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报告的感染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67.4%,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艾滋病传播正在逐渐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为了遏制艾滋病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实现在2010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的目标,国务院于今年5月下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年至2005年的行动措施包括:保证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蔓延;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针对高危行为开展工作,减少人群的危险行为;完善服务体系,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等。
  一位外国专家说,如果中国抓住了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机遇,未来20年,就有可能使成千上百万人免遭厄运。
  宣传教育胜于良药
  一位艾滋病患者住院后,他的同事大惊失色,马上把他的办公桌、柜子全部扔出办公室,并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烧光,避之唯恐不及。据调查,许多人对艾滋病只是充满恐惧,却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这说明,艾滋病的科普教育十分薄弱。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血液、性、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是,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传播。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医学上最有效的方法是“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一般来讲,经过3至6个月的治疗,患者血浆中的病毒核酸可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但是费用昂贵,每年大约需要10万元,多数患者无法承受。专家认为,预防艾滋病的最佳“疫苗”就是宣传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少青少年的性观念日益开放,但性知识却极其匮乏,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对青少年的预防教育关键在于坦率地进行性教育和同伴教育。教育工作者不必“谈虎色变”,也不必“讳疾忌医”,而应以科学的态度普及科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
  消除歧视呼唤文明
  多年前,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曾去医院探望艾滋病患者。一位病人说:“我已经是一个没用的人了。”陈敏章立即握住他的手说:“不,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来接受治疗,就是在给别的病人探讨经验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一席话使病人很受鼓舞。调查显示,多数艾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加以及时疏导,他们可能从自卑、绝望到愤怒、报复,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如果社会对他们消除歧视,多一些宽容、关怀和帮助,他们就会主动配合治疗,阻止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
  面对艾滋病人这一特殊群体,是歧视,还是关爱,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志。1998年,北京佑安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民间组织——“爱心家园”,它集治疗、宣传、咨询、培训于一体,近年来共收治门诊患者1000多人、住院患者200多人,并对400多个感染者进行长期随访。他们经常组织患者郊游,逢年过节开联欢会,为病人过生日,成为艾滋病患者的心灵家园。而于1999年成立的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也成为艾滋病患者释放心理压力、倾诉心声、治疗康复的俱乐部。
  更可喜的是,我国出现了一大批防治艾滋病志愿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挽救了一颗颗受伤的心。在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志愿者已达400多人。“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以他宽大的胸怀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艾滋病患者的信赖,病人都亲切地喊他“濮哥”;一位女护士在艾滋病患者临终之前,把他带回家中,和丈夫一起为他包饺子,让他感受天伦之乐……
  对艾滋病人多一分理解,社会就少一分痛苦,人类就多一分希望。专家呼吁:医学仅有科技进步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关怀。给艾滋病患者一片阳光,不仅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