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阅读
  • 0回复

抢占快速发展的新“平台”——看江苏怎样推进城市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2
第1版(要闻)
专栏:知难而上求发展

抢占快速发展的新“平台”
——看江苏怎样推进城市化
本报记者班明丽龚永泉张毅
  苏南阳山镇,种水蜜桃有名。每年桃花刚开,上海大型超市老板就到地里看树,一年六下阳山,盯着收桃。一亩桃收入比种粮高出十几倍。
  可是,这里人均两三分地,怎么扩产?办法是有的。把零星土地集中起来,多种特色农产品,既满足城市需求,又让农民增收。何乐而不为!不仅如此,还要加快城市发展,让更多农民进城就业,让城市居民消费层次升档。这就要推进城市化。
  90年代中后期,江苏,这个地处沿海的省在全国率先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伴随21世纪的脚步,江苏正以新的紧迫感,推进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进程中,城市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眼光、开放视野的决断,是对传统体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重新审视发展历程看到诸多差距
大胆实施城市化战略是明智选择
  江苏人特别崇尚“发展是硬道理”,党中央领导核心对江苏加快发展,寄予了厚望。
  基于良好的发展基础,小平同志曾说,“江苏要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也要求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此,江苏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加快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未来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近两年,江苏人对“城市化”颇有研究。
  城市化,按惯例,说的是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就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按此标准,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00美元,加快城市化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个规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应当匹配,否则会制约发展。江苏的工业化率为50%,而城市化率只有34.9%,“不协调”已经出现。
  比如,江苏乡镇企业“村村点火”,随之而来的污染令人不安,虽然可以除污,但苏南村镇密集,设施服务效益不佳;而苏北村镇分散,基础设施成本很高,有的地方为3户农民用电,拉一条线竟需投资100万元。
  江苏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7,但村村镇镇引进外资,谁都难以把规模做大。小城镇在江苏发展较快,但镇区扩展占地多,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宝贵的土地资源难以合理利用。
  在苏南,几个大城市都是“县包市”,市区建设拉不开骨架;三产发展缓慢,难以接纳更多农民进城就业。当农民仍大量滞留在农村并从事农业时,增收致富很艰难。这里同时存在另一种现象,虽然户籍制度在放开,但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民并不想进小城镇落户,他们在盯着城市、大城市。
  城市之间需要竞争。但是,自从有了高速公路,苏南城市彼此只有半小时车程,都有功能齐全的综合设施,有人形容苏、锡、常产业结构像“三胞胎”,缺乏特色。市与县的基础设施也各成体系,有的互不衔接,交界地出现了断路、断水、断气现象。
  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有时不能完全以数字衡量。近20年,虽然江苏经济总量全国排位第二,但有几个深层次难题必须面对。一个是,小城镇规模扩大了20倍,但城市相对规模在缩小,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其次是,城市比较优势下降,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还有一点,缺少特大型城市,难以带动全省快速发展,影响江苏的综合竞争力。
  省委书记回良玉对此深思熟虑。他说:“面向未来看江苏,就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否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模式。加快城市化,为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
  城市化战略思路很清晰: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从四个层面铺开: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以上;再过5年,达到50%,实现主要大中城市基本现代化。当然,这只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
  城市化不等于“摊饼式”盖房修路
城乡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是最终目标
  今年初,南京、苏州、无锡等市所辖5个县,从地图上消失,纳入市区。横在市县间几十年的围墙,一下拆得干干净净。
  无锡市,曾是从无锡县分立而成的,3个郊县把这只“蛋黄”紧紧裹住。如今“蛋壳”一下打破,城市空间顿开,建设特大城市成为可能。实力雄厚、曾有“华夏第一县”美称的无锡县,被一分为三。如此大动作,不免使人有“切肤之痛”,但以发展眼光看,他们很快发现了区划调整带来的新优势——招商引资可以打无锡“市牌”,建设旅游景区可以联手打“太湖牌”,发展特色更突出。
  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一步棋。根据合理、集中、有效的原则,近两年,全省还撤并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他们说,区划调整就是解放生产力。
  加大城市聚集力、辐射力,是区划调整的目的。江苏的同志说,大城市是先进生产力与现代文明发达的标志。上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江苏曾有过骄人的辉煌。19世纪初,康乾盛世,全世界10个城市拥有50万以上居民,其中中国占6个,有3个集中在江苏,就是苏州、扬州和江宁(现南京)。经济实力雄厚,人文荟萃,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条件得天独厚。
  当然,加快城市发展,不是“摊饼式”建设,要“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因此,建三大“城市圈”,是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首先着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个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在此基础上,构建南京、苏锡常及徐州三个“都市圈”。还有一举:破除“画地为牢”,将南京、镇江两市纳入有实力的“苏南板块”,一体规划,以区域群体强势,更好带动中小城市及城镇发展。三大“都市圈”的做成,将会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
  城市化,也是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的升级。苏州人说,一座没有历史建筑的城市缺少文化,同样,一座没有现代建筑的城市缺乏活力。他们从保护传统特色和开拓时代新貌两方面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南京今年大规模维护明代城墙,投入维修经费6000万元,修复明代城墙4.2公里,超过了以往50年修复的总和。
  不难看出,江苏加快发展强调的重点变了:从单纯强调加快小城镇建设,转变为强调加快大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并举;从兄弟城市平起平坐地发展,转变为强调区域互补、共同发展;从单项突进式发展,转变为“协调”“一体”发展。他们说,高水平、全方位的发展是硬道理,今天发展不能给未来留下遗憾。
  加快消除体制障碍降低城市门槛
以宽松环境推动城乡现代化步伐
  旺庄镇,已看不出村镇的影子。一条干道及其两旁的店铺、广告牌,把它与市区连结起来。车子拐进一个叫长欣公寓的生活小区,排排楼房红顶粉墙,青翠的草坪整洁如毯。偶尔碰见几个剪枝的园丁和闲聊的老人,表情安宁而闲适。
  旺庄镇原是典型农区。无锡行政区划调整后,它被规划为工业园区,6000多户农民全部转为市民。当农民喜气洋洋搬进漂亮楼房时,不免也担心就业、社会保障的问题,因为他们失去了传统的生活保障线——耕地。让他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责任,近两年,这个镇已有6900多人走进了新办企业。以往,土地征用费多是集中用于办企业,搞建设,现在无锡市将其优先充实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金。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才有稳固基础。
  江苏的同志说,城市化就要不断降低城市的“门槛”——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创造宽松环境。这需要政府的推动作用与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政策指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用省委领导的话说,从行政管理角度看,要进行“执政方式的改革”;从市场化角度看,是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走活城市管理这盘棋。
  深层次改革,在江苏加快步伐。城市建设要“黄金铺路”。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已建立了投融资公司,作为建设投资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投资效益。
  大家还把目光投向了脚下的土地。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源。政府根据规划要求和市场供给关系,把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为此,苏州市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今年9月份拍卖了客车厂等两块地皮,获得建设资金1.6亿元。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开始运作。2000年初,徐州市将三环路15年的经营权转让给外地一家公司,一次性获得了10亿元的建设资金。他们正在研究把地面水厂、垃圾发电、道路建设、地下管网等公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逐步推向市场。
  加快城市化,在江苏已经破题,也面临新的难题。比如,城建规划与土地规划的磨合,往往耗费很多精力。扩大城市规模需要占地,按老规矩,用地指标是依照城市现有人口规模审批的,未来城市人口显然要超过现在的标准,如何满足土地需要?这就要求土地和规划两个管理部门协调政策,既有利于城市规划,又有利于土地动态平衡。人们对加快体制改革寄予希望。
  发展较快的地方不能停下来等待。宏观管理如何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如何更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城市化?是一个新课题。
  让发展快的地方更有效地释放能量,从而走在现代化的前列。
(附图片)
  压题照片:南京城鸟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