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听声音·看脚印·察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2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听声音·看脚印·察作风
方海洋
  作风是抽象的,作风建设却是具体的。说作风建设具体,不仅因为要求是具体的、标准是具体的,而且因为作风的好坏也总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现。看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坚持走群众路线,视角很多,标准很多,这当中,听声音,看脚印,就是一个好视角、一条好标准。
  听声音,首先要弄清楚应该听谁的声音,听什么样的声音。有些人习惯于听上级表扬的声音、同事附和的声音、下级恭维的声音,忽视甚至不愿听群众的声音。毫无疑问,这是缺乏群众观念的表现。这里所说的应该听的声音,当然不是前几种声音,而是群众的声音。我们干任何事情,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对于我们的工作和行为,群众总会有看法、有评价,其中有肯定、赞扬的,也有反对、批评的,还会有各种建议和要求。对于肯定赞扬的声音,人们容易接受。对于反对声、批评声、建议声,不同的人则会表现出不同的胸襟、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境界:有些人怕听这样的声音,总觉得群众的批评、建议是在找茬子,跟自己过不去;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群众,不把他们的批评、建议当回事;有些人自作聪明,对群众的意见、建议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投机取巧的做法,爱听就听一点,不爱听就当耳边风,装点门面,糊弄群众;更有一些人,平日里高高在上,不问下情,即使到了基层,也是前呼后拥,与群众的声音相隔绝。这些人,由于不愿听或者听不到群众的声音,不可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自然也就做不到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听声音,自然要听真心话、老实话,特别应该听逆耳之言、批评之声。良药虽苦能治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听这样的声音,能帮助我们准确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做到下情上达,了然于胸,把群众的智慧转化成改革、发展的动力。缺少这样的声音,则往往会因失去群众的监督和配合而使工作偏离方向,甚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然,良药和忠言的获得,又无不来自信任。因而,只有经常深入群众,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只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才会得到群众的真诚回报。
  如果说听声音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观察和判断这种联系群众的行动及其效果就主要应看脚印。脚印,是党员干部用脚书写的日记,是无声的历史。看脚印,不但要看领导干部在基层留下了多少足迹,这些足迹深不深、实不实;还要看这些足迹是经常性地进村(厂)入户,还是偶然性地走马观花;更要看这些足迹是不是印在群众最需要时、最紧要处。足不出户,人不离车,当然不会留下脚印,也肯定听不到真切的声音;光下基层不问事、不落实,听了声音没反应、没行动,这样的脚印群众也不买账,最终同样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听声音,看脚印,是检验和判断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表里。大凡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听群众的声音,群众就会气顺;经常到群众中去,和群众的感情就深。相反,不愿听或听不到群众声音的,他的脚印便绝少在群众中出现;而脚印的多少和虚实,也大体可以印证出党员领导干部对待群众要求和呼声的态度之一斑。所以,透过这扇小视窗,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也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对照自己,自省自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