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顺义再塑新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5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顺义再塑新形象
本报记者赵兴林
  这些年,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京郊顺义悄然成为城区。
  一下子由郊县变成城区,顺义人多少有些茫然。顺义下一步如何发展,自然也提上了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碧野蓝天,水丰地沃,顺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直享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在“以粮为纲”的岁月,粮食就是地位,顺义人曾为之自豪。
  到了80年代,顺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涌现出燕京啤酒、鹏程食品、顺美服装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仅燕京啤酒集团,总资产就达53亿元。顺义成为京郊有名的“钱袋子”。先富起来,也曾使顺义人容光焕发。
  90年代,顺义依托首都国际航空港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涌现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区、林河工业区。多种经济为顺义腾飞注入生机和活力。
  进入新世纪,顺义要展示新形象。区委、区政府决定发动群众,开展“顺义形象设计”征集活动。区长孙政才说:这项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动全区人民通过搞自己的形象设计,在参与中增强自豪感,激励全区人民知顺义、爱顺义、建顺义。
  形象设计的前提是要知顺义。有资料显示,目前顺义区“三资”企业有550家,其中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企业27家。去年工业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实现利润8.2亿元。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3%。去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9亿元,财政收入1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0元。
  顺义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九五”期间累计投资21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站在高处远眺,一座15平方公里的现代卫星城尽收眼底,座座楼房错落有致,“三横六纵”的公路网与布局合理的梯级供电网络已经形成。投资2亿元改造而成的光明街、顺安路宽敞明亮,新建成的燕京立交桥气势宏伟,把纵贯顺义区南北10公里的长街连在一起。业已启动的环保设施、城区路灯改造、园林绿化工程,使这座现代卫星城初具规模,其中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9.9平方米。全区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项事业均取得丰硕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先进县(区)的荣誉称号。
  首都国际航空港建在顺义,顺义这几年得以快速发展,沾了国际航空港的光。区委、区政府认为,顺义今后的发展也必须走好“依托空港,服务空港;依托空港,发展顺义”的路子。根据这一发展战略,首先是实施“信息工业化”战略,加快建设五大产业群落,即空港高新技术产业群落、都市型饮料食品工业产业群落、新型制造业产业群落、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和潮白河综合服务产业群落。
  这些年,顺义坚持以名牌产品带动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带动名牌行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区里的《“十五”计划纲要》,到2005年,顺义国内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180亿元,年平均递增12%以上。顺义城区建设拓展到22平方公里,建成由卫星城和空港城、中心镇组成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新世纪里,顺义人民正在积极构筑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机制,为改善投资环境而努力。
  据悉,目前已有50多家广告公司、电视广告设计部门自告奋勇,纷纷提交设计图案、广告用语、电视专题片文案。一批专家学者也积极献计献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