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全运模式与竞技战略——改革篇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5
第4版(体育)
专栏:透视九运会

全运模式与竞技战略——改革篇之三
本报记者汪大昭
  始创于1959年的全国运动会,在新世纪之初走完了九届的历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和外部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虽然每一次全运会都被称为体坛盛会,但“盛”之所在已经不是人数多、项目全、场馆新和破纪录等简单统计就能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体育界人士和关注体育的人们对全运会提出了种种质疑、探讨和建议,赛场内外众说纷纭。围绕竞技体育改革形成的思想和理论交锋空前活跃,应当被看作九运会有别于前八届全运会的重要收获,对中国调整竞技战略以及今后参加和承办奥运会,都会大有裨益。
  广东模式的评价
  广东人引以为荣的一大成就是九运会破天荒地在全省15个赛区进行。为此,提高了珠江三角洲一批中小城市的体育意识。
  九运会设有30个大项、345个小项,赛期长达半年多。如果所有比赛都集中在两个星期内进行,不但15个赛区仍不够用,而且,原本就不算多的观众也难以保持足够的兴致。设项越多,赛期势必越长。从春到秋,举行开幕式之前,已有占总量1/3的金牌先期发出。如果全运会处处要与奥运会完全接轨,4年后的江苏也只能按照广东开创的模式来操办第十届全运会。从地理情况说,九运会的赛场从西南角的湛江到粤东的汕头,相距1000公里。偌大范围共同完成一次体育比赛,那些远离中心赛区的地方不大容易感受到盛会的气氛,因为实际上只是承办九运会的一个单项比赛。国际奥委会已经发觉奥运会必须“减肥”,绝不能被沉重的财政负担、过多的竞技项目、复杂的运作工程所拖累。奥运会从来就不是各单项世界锦标赛的简单组合,即便是奥运传统项目,也只能是选其精华。那么,全运会是否也可以比照此法,选择部分奥运精华且又为国人喜闻乐见的项目来比赛呢?九运会期间,那些观众搞不懂规则、记者写不清行话的项目,因为奥运会设了,全运会也必须设立。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来说,这些项目是一次程序演练,但是,将来也很难成为中国体育有普及基础和较高水平的强项,这似乎更应该通过单项全国比赛来达到目的。
  来自达斡尔族自治旗的男子曲棍球队尽管一度面临经费困扰和被迫解散的险情,但在九运会上代表内蒙古顽强出战,名次的下滑挡不住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可见,单项的生存不能倚赖综合运动会,只要有人喜爱,有人参与,就会有人从中感受快乐。
  发展总是不平衡
  举办全运会如果利大于弊,用调整计分方法等手段限制弊端发作,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如果已经出现弊大于利,则一定要施行大手术,彻底改革;如果有先天性弱点,无法实现举办全运会的初衷,又难以解决严重的弊端,就只能取消。事实上,目前的全运会举办方式大概处于前两种情况之间,全运会的意义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潜在的价值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开掘。
  在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悬殊的中国,要让竞技项目和水平在各地平衡发展是绝无可能的。但是,获奖多寡是天下所有运动会共用的标准,这又显得不尽合乎情理。不仅全运会有这个问题,就是奥运会,也照样没有办法摆平。于是,经济和体育都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提出,今后全运会能否像足球的职业联赛那样,划分甲A甲B分别较量,排列名次,好处是使不发达地区的体育投入见到绩效。长期花费人力财力,却只能每过四年在全运会上落在20多名开外的省区市,会由此提高参赛积极性。也有人建议改为以俱乐部为单位参赛。这些建议显然具有浓厚的国情特色,是否可取,尚待研讨。但是,这说明对举办全运会本身并无异议,只是希望能在操作方式上做些尝试和创新,目的无非是让全运会更加适应新形势。
  至于以整肃赛风不力和设项、赛制、规程等方面的问题为由要求废止全运会,显然是融入了主观和本位的色彩,其目的恐怕也不是取消了全运会就能达到的。中国体育的确需要重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而公平竞争的环境和风气必须由各方面、各地区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注重战略一体化
  细心研读九运会总规程和各单项的竞赛规程,实践中不难发现仍有考虑不周之处。
  人才交流和协议计分是改革力度最大的措施,自然引发的议论也最多。九运会没有出现因为运动员资格不明而发生的争议。广东是金牌第一大户,省体育局局长董良田承认广东拿到的金牌当中有26%属于交流运动员双计分和协议计分的成果,但是,广东输出运动员夺金数量多于引进运动员夺金数。
  肩负冬夏两季奥运战略的黑龙江和吉林省体育局都提出,虽然进入九运会的冬季项目有所增加,但奖牌数依然较少,与中国体育要在冬季奥运会上实现突破的目标相比,战略重点保障不足。
  无论设项、规模、赛期和赛制,全运会都在效仿奥运会,尤其是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更给举办全运会带来新的要求。假如连名称都改为全国奥林匹克运动会,内容和形式上一律向奥运会看齐,虽然少了一些麻烦,可是有没有必要和条件这样做呢?此一时强调国情,彼一时强调接轨,必然使自己面对尴尬。
  继三大球之后,限制全运会参赛运动员年龄的项目呈渐多趋势。从国家和地方两方面说,全运会都有发现人才、锻炼人才的作用,但是,作为参赛方,各地势必更看重眼前能夺金的运动员,而不在乎其年龄和发展潜力。相信日后大家都会静心来算账,九运会的金牌有多少是被初出茅庐的小将夺走,有多少是被正值运动生涯黄金年龄段的选手所得,还有多少归了重新出山的老将。如果这三类人物在九运会冠军之中的比例失调,那么,就必须承认国家的奥运战略与地方的全运战略确实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对立的统一。取消全运会,最终将对奥运争光这个统一体造成破坏。为了维护这个统一体,就必须积极大胆采取改革举措,而不是调和矛盾。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孔庆鹏提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投资主体、考核层次和目标任务的不同,决定了不同体育战略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人们通常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对低层次发展战略一概予以否定,而明智的管理者则试图通过思想教育和提高认识来增强奥运意识。全运会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形式,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代表作是全运会,口号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现在,也许应该改成“国内竞争,一致对外”,目标当然是“更高更快更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