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铲除毒源方治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7
第7版(国际)
专栏:禁毒边关行

铲除毒源方治本
本报特派记者温宪杨讴《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徐学良
  在采访了瑞丽口岸之后,记者日前又先后踏访了畹町、银井和曼棒等边关口岸,对中缅边境禁毒工作的严峻形势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位于中缅边界第71号界桩处的银井边防站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从瑞丽至弄岛的公路将同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寨子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寨子名为其修。“这个寨子老百姓的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并且相互通婚,”银井边防站站长王友生告诉记者,“这里真可谓‘中国的母鸡跑到缅甸生蛋,缅甸的瓜藤爬到中国结果’。”除了“一寨两国”、“一田两国”和“一桥两国”等情形外,瑞丽江畔的屯洪村和隔江相望的缅甸贺双寨都各有一家农户家中矗立着国界碑,更被称为“一家两国”的边界奇观。在德宏,除了上百个国家级口岸、地方级口岸、边界渡口、陆路出入境通道外,边境丛林通道难以计数,进出国门易如反掌。
  由于缅北地区特殊的政治和军事原因,使得某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缅北境内的毒品种植和加工地多集中在与德宏接壤的黑勐龙等山地,罂粟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可年产鸦片450吨,木姐、九谷和勐谷三地逐渐成为缅北地区大宗毒品集散地。自20世纪90年代始,与西双版纳州接壤的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坚决实施禁种罂粟后,自西双版纳流入中国国内的境外毒品数量剧减,但来自木姐、九谷和勐谷的境外毒品却加剧了向德宏州的渗透。“德宏深受毒品危害,有的村寨已因毒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德宏州公安局局长杨余说,“近20年的禁毒斗争经验表明,毒源在外,毒流不止,铲除毒源才是治本之道。”
  为了铲除境外毒源,中缅双方近年来进行了密切合作。“我们的老局长杨荣昌曾为说服缅北克钦独立军等地方武装势力最终禁种罂粟30万亩做了大量工作,”杨余介绍说,“这等于每年减少数百吨海洛因的产量,德宏州才因‘西线无战事’。”在中方的积极支持下,缅甸政府自去年10月加强了对勐古地区的政务管理,其辖区内罂粟种植面积较往年减少,毒品加工厂也由原来的37个减少到7个,并已向缅甸纵深地带转移。
  除此以外,德宏州还积极帮助缅方开展经济作物的替代种植。自1996年至今,德宏州投资约1500万元,先后在缅甸一些地方势力控制的地区帮助种植甘庶、香料、茶叶、水稻和剑麻2万余亩,还帮助这些地区修路、架桥、建电站,以增强其健康经济实力,减少对毒品经济的依赖。23日下午,记者通过中国曼棒边防检查站,涉过一条名为澡塘河的界河后进入缅甸境内实地采访。缅甸境内的澡塘河寨依偎在峰峰相连的山脚之下,翻过山梁便是缅北三大毒品集散地之一的勐古。记者被告知,眼前的这面山坡上从前种满了罂粟,但现在已全部实现了禁种。
  “自1996年以来,在联合国禁毒署的监督下,我们建立了中缅边境地区缉毒执法会晤制度,”杨余说,“我们先后组织了不同层次的中缅边境地区禁毒执法会晤30多次,去年又组织实施了联合国禁毒署名为‘中缅边境地区禁毒执法合作’的‘D91项目’,以积极推动中缅两国警方的边境执法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缅北地区一些地方武装势力不是没有复种罂粟的念头,但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于复种的企图,中国坚决不同意,国际社会也坚决不同意!”
  (本报瑞丽11月25日电)(附图片)
  图为与缅甸澡塘河寨一河之隔的中国曼棒边防检查站。
本报记者杨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