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改善中华民族生存条件的战略性工程——写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结束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7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改善中华民族生存条件的战略性工程
  ——写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结束之际
赵南起
  编者按:经过23年艰苦努力,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已全面启动。本报今天特别编发全国政协副主席、“保卫绿色,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赵南起同志的这篇文章,旨在全面回顾、总结三北工程23年的建设历程和巨大成就,唤醒社会各界关注森林、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并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面向新世纪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1000至1万吨。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非常重视。1978年,在总结经验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当时的国家林业总局提出了在我国风沙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的规划。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一规划,并将其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
  这项建设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依据生物、生态、林学、气象、环境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实施。按照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分三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在三北地区建设一个农林牧、土水林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封育、管护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防护林体系的多种效益。届时三北地区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将由5.05%提高到14.95%。
  建设三北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回顾历史,从18世纪苏格兰营造海滨防护林开始,不少国家和地区出于改善生态的考虑,陆续开展了一些防护林工程建设。1934年,美国在西部大草原遭受强沙尘暴袭击后,迅速成立了大草原林业工程局,上马了“罗斯福工程”;1948年,前苏联针对其欧洲部分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带日益严重的旱灾和干热风灾害,组建了500多个防护林站和50多个林场,实施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20世纪70年代末,北非五国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支持下,为阻挡风沙侵袭,上马了“绿色坝”工程。但是,这些工程的建设时间都没有超过10年。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面对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国家投资又非常有限,这项工程的前景如何,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自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诸多猜想。
  事实胜于雄辩,三北人民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23年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3.72万公顷,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5.06个百分点。工程建设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一些平原农区已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田防护林已成为广大农区粮食稳产高产的绿色屏障。松辽平原过去由于缺林少树,年年风剥沙埋,三刮四种,粮食产量一直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农民饱受风沙之苦。三北防护林建设以来,这一地区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重点,使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沙区有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毛乌素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黄土高原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流入黄河的泥沙有所减少。这几年我陆续去过三北一些地方,所到之处看到的林子基本都是三北工程搞起来的。像内蒙古的赤峰、通辽,陕西的榆林,宁夏的盐池等一些过去缺林少树、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林草多了,荒沙少了,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进沙退,改造利用沙漠,发展绿洲经济的新景象。
  三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用他们的勤劳与汗水筑造了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普遍赞誉,三北工程由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全球500佳”称号,日本已将三北工程写进了小学教科书。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21世纪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攻坚期、决战期。按照总体规划,整个工程需要再经过两个阶段50年的建设。这期间,不仅要保护、巩固和提高现有造林成果,还要在自然条件最严酷,立地条件最恶劣的“硬骨头”地带攻坚造林2.1亿亩,才能全面建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当前,以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林业“十五”发展思路已经基本明确,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进一步突出了三北工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对肩负着优化和改善我国北方半壁河山生态环境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应该认识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还很严峻,土地荒漠化面积每年仍以170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沙尘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黄河断流程度加重等,这些,对即将开始第四期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当作一项大事业、大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23年的生动实践,谱写了一部人类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建设美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壮丽篇章,是对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最有力的诠释和印证。
  我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只要三北地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各级干部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北工程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整个中华大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