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科技服务惠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8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服务惠农家
本报记者蒋建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设了1300多个粮、棉、油、糖商品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对主要农作物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作物增产有很大作用。
  进入新世纪,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些生产基地的作用,农业科学家们从实践中找到了最佳途径——开展科技服务。不久前,农业部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11个科研机构承担的“九五”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认为,这些服务项目立项正确,服务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内容新颖,科技服务架起了棉花科研、生产和棉纺企业的桥梁,对提升植棉业整体的科技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毛树春研究员介绍,科技服务涵盖全国主产区41县,建立示范区40万亩,辐射达1740万亩,一大批杂交棉品种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在科技服务中得以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0%,累计增产皮棉30多万吨,取得效益34亿元。通过科技服务推广了一批简捷化、高效化生产技术,每亩省工节本增效150—200元,最高达300—500元;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建立了10套新的生产技术规程,使科技服务做到“使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培育了一批棉花高产新典型,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开展产前服务也是科技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调研市场,了解到为提高竞争力,需要多样化、特色化、高档化、绿色和有机等优质高附加值的专用棉和“高等级棉”等信息,为棉花品种、品质和生产区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学根据。二是开展以农户为基准的全程实时信息采集系统,在主产区定点定户300户,获取棉农当年面积、单产和总产等信息资源,开发出中国棉花生产决策系统,并结合纺织、消费、贸易和价格信息,定期发布棉花生产景气报告,为政府和棉农“今年种不种棉花和种多少棉花”提供决策依据,努力实现以销定产,产销平衡。棉花产前信息化的开发和服务社会作用大,反映强烈,深受欢迎。
  根据产前信息化的市场调研,项目组对专用棉的开发进行了尝试。在示范区规模化种植长绒棉、彩色棉、中短绒棉、短绒棉和高比强棉等,与纺织集团公司签订了一批合同。特别是开创了我国有机棉规模化生产的先河,获得了国际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与台港商签订了合同。由于专用棉采用“订单农业”,一般增值15%—20%。在优质专用棉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了科工贸、农工商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同时,科研机构也在服务中获得了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