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吉林经验”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1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采访手记

  “吉林经验”的启示
  夏长勇
  有些乡镇干部“走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几年,就有群众写顺口溜讽刺道:“周一周五心在家,周二周三打电话,进城开会往家跑,哪有心思在乡下?”
  干部“走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干部原本在城里工作,调到乡镇工作后,不愿妻儿“受苦”,家就没搬到乡镇;有些干部虽一直在乡镇工作,但总想着“叶落归城”,便让老婆孩子打了“前站”;有些干部是下派锻炼的,本为镀金来,根本没想在乡镇安家;还有些乡镇干部在城里买房,是为了孩子上城里的好学校……原因虽异,但结果是共同的:心牵两头,精力分散,作风漂浮,群众抱怨。“公仆”们如此“心不在政”,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自然成了句空话,这样的“走读干部”,怎么能搞活一方经济,又怎么能让群众信服?
  所以说,“走读”问题,是关乎干部工作作风,关乎干群关系,关乎党在群众中形象的大问题,必须尽早加以解决。但是,这样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根子在哪?对照吉林省的做法,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
  一是决心不够大。有些地方领导认为,“走读”问题,涉及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实际利益,这类干部数量也多,要“一刀切”,影响面太大,怕影响干部队伍稳定,这是一种顾虑;有些地方领导觉得,乡镇干部长年奉献在基层,比较辛苦,把家安在城里,也情有可原,这是种补偿心理;还有些地方领导认为,乡镇条件的确不如城里,让干部本人在这工作可以,让其老婆孩子也有那么高的觉悟,不现实,这是种畏难情绪。正因为有顾虑、畏难、补偿心理,一些地方整治“走读”现象时,才虎头蛇尾,瞻前顾后,犹豫不定。
  二是措施不严。有些地方领导也认识到了干部“走读”的危害性,也想狠抓,但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上,措施不严,抓落实不力。吉林省委书记告诫“走读干部”们:“要么搬家,要么免职!”死命令一下,“走读干部”们也就怕了,毕竟,小家不如“事业”重要。现在看来,能不能像吉林省那样,给这些“走读干部”一个“抉择”,是“走读”现象能否根治的关键。
  决心不大,措施不严,说到底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是如何认识个人利益与党的事业关系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才能全心全意?心无旁骛,扎下根子,扑下身子,是最起码的要求,连这点都做不到,又何谈“公仆精神”?
  当前,全国各地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正在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我们的基层干部都应以此为契机,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反躬自省,深刻认识干部“走读”的危害,并迅速加以改进,从而使自己思想更纯正,作风更扎实,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