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了中国的繁荣——二○○一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29
第7版(引智专版)
专栏:

为了中国的繁荣
——二○○一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张静宇
  本月上旬,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的200多个专家组织以及国内有关机构的2000多名人士。
  “我为中国骄傲。在短短20多年里,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我也为自己庆幸,因为我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奇迹的创造。”当参加会议的一位长年在华工作的法国专家对记者谈到这番感触时,在场中方人士无不动容。记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代表大家由衷地说道:“感谢您的肺腑之言。同样,中国人民也感谢你们长期以来为中国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
  20多年来,一大批自愿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海外华人专家,为了帮助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学有所成的退休专家,在本国拥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他们来到中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无条件地奉献给中国人民。讲上面那番话的法国专家、义务咨询协会前任中国部总经理菲利普·朱利昂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今年国庆期间,由于其出色的工作成绩,他被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友谊奖”。他非常珍惜这份荣誉,并称这是“第二故乡”送给他晚年的最好礼物。
  说起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意义,最清楚的莫过于国内的用人单位。会上会下,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的代表只要同记者谈起这些外国专家的贡献来,无不交口称赞。辽宁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赵洪涛说起专家们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时如数家珍,话语中充满对邓小平同志有关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指示精神的赞誉和对专家们的感激之情。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的任务相当重。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指导下,辽宁从一开始就将引智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国企改造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赵洪涛举例介绍说,几年前,省里投资30多亿元为一项重点工程引进大型成套设备。由于某关键部位存在设计缺陷,设备安装到位后不能正常开工运行,企业每天为此承担的贷款利息就高达数百万元。省外专局急企业所急,经过认真咨询,从德国请来了一位专家,他到达现场后,很快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的指导下,整套设备不仅正常运转起来,而且生产能力连连超过系统设计指标,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先后有上百万人次的外国专家和境外华人专家来我国工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几乎到处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国内不少工厂企业、农村和学校都从中受益。一些用人单位的代表对记者说:你们真该好好宣传一下这些专家。专家的到来,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国外同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了解到国外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从而开拓了眼界,明确了方向,更宝贵的还在于专家们不计得失的工作热情感染了我们,为我们带来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中国人民的真诚与友谊同样也赢得了专家们的心。加拿大海外专家服务组织的潘慕智女士告诉记者,一次,该组织根据中方的请求,从加拿大物色了一位学有专长的专家来华短期工作。那位专家听说要到中国去,起初老大不情愿。可是,等他从中国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问:“什么时候再给我去中国工作的机会?”潘女士认为,对专家们来说,中国是个令人心仪的地方。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这对专家们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中国人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很多专家回国后,对与中国同事结下的情谊久久不能忘怀。这也是专家们愿意为中国发展出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专家说得好:“尽管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所有人始终都把中国作为朋友,我们愿意为她的繁荣发展献出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不会缺少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