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忠实原著与艺术创新——评《淘金记》的艺术再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2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评介

忠实原著与艺术创新——
评《淘金记》的艺术再创作
何开四
  根据著名作家沙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淘金记》自播映以来,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这部电视剧逼真地还原了沙汀原著风貌,在转换艺术形式的二度创作中,编导颇具匠心,无论是思想意蕴,还是艺术传达,都有其独到的特色。
  与时下影视界出现的戏说风、豪华风、滥情风有别,电视剧《淘金记》首先着力于作品意蕴的开掘。作品秉承了沙汀原著含蓄、冷峻的讽刺风格,通过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真实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示了那个社会的形形色色。《淘金记》的画面叙事是围绕着抗战时期川西北北斗镇的社会风情展开的:狭窄颓败的街道,乌烟瘴气的茶铺,阴暗猥琐的烟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活脱脱勾画出旧社会陈滞猥劣的一角。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拉开了一小撮政治流氓、基层官吏、袍哥大爷“淘金”闹剧的大幕。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北斗镇以白三爷、林幺长子、何寡母为代表的三股恶势力却打着“发展战时经济”的口号,为满足自己鄙吝的私欲,围绕着筲箕背金矿的开采权,展开了一场殊死的争斗。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对剧中的人物及事件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深入地剖析了那个病态社会不可克服的自身矛盾,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当中的封闭、专制、愚昧、腐朽的丑恶现象,从而艺术地展示了旧中国崩溃和新中国的诞生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这一深沉的意蕴,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旧社会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疑有着生动的启迪作用和认识价值。
  在艺术传达上,电视剧《淘金记》也有着鲜明特色,现仅就其剧中人物和结构略作分析。
  作品不以情节取胜,而着力于鲜活的荧屏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旧社会营垒中的各色人物,编导力图把握其性格特征,展现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情感世界。作品的画面构图、光影营造、色彩呈示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围绕着凸现人物的性格而做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白三爷及何寡母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三爷在剧中是一个有着官家及袍哥背景的人物,以到处使坏、“下烂药”称霸于北斗镇。编导对于这一人物没有作漫画式处理,而是不动声色地展现其施行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以独霸筲箕背金矿开采权的行为过程,动态地展现其阴险恶毒的性格特征。在语言造型上,白三爷的“官腔”及“袍哥话语”也给这一人物的塑造注入了活力。编导对于地主何寡母的处理也颇见功力。在围绕着筲箕背的狗咬狗的争斗中,何家无疑处于弱势和“受害”的一方,她受到了白三爷和林幺长子两股恶势力的挤兑。作品除了刻画这一人物悭吝、刻薄、顽固的性格特征外,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这位“诗礼传家”的旧式富孀封建主义的奋斗和抗争。但是毕竟颓势已成,大厦将倾,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的殉道,无非是奏响了一曲封建家族败亡的挽歌。
  作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编导在作品结构上也值得称道。全剧剧情集中,线索清晰,没有脱离故事的旁逸斜出和拖沓的剧情。这主要得力于编导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沙汀在世的时候谈到《淘金记》的结撰时,曾说他“只集中在这一点写:为了满足陡涨的私欲,在一批恶棍中展开着怎样的一种斗争”。电视剧贯彻了这一精神。编导把剧情聚焦于各派势力对筲箕背金矿的殊死争夺上面,各种场景和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这样的结构,既能从生活的横断面展示复杂的社会生活空间并掌握好共时性和历史性的时间维度,又能造成剧情特有的悬念,让观众的期待视野在跌宕起落的剧情中不断延伸。而筲箕背金矿,既是财富具象,又是一个寓意丰富的符号,蕴含了特定时代的政治、伦理、文化的象征,编导既赋予其多元意义,也给密集的叙事透露出了空灵。
  电视剧《淘金记》应该说是经典小说的成功改编,它的意蕴及艺术传达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编者:本报文艺部与中宣部文艺局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党80周年暨‘五个一工程’参评及入选作品评介”征文活动已持续了4个多月。征文活动得到了各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特别是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热情支持。征文来稿非常踊跃,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大与广大评论工作者的密切联系,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推介力度。值此征文活动结束之际,再次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