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2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注重文学理论研究的原创意识
董学文金风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正深入发展,一些理论热点不断涌现。为了继续推进文学理论建设,有必要对某些关键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认真清理。不回避问题,勤于总结反思,这是理论研究本身应取的态度。
  尊重学科的独立性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文学理论有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各种新方法、新思路,只要能在某个层面上有利于对文学理论难题的解决,使我们对其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都不妨拿来运用和试验。然而,对这一切方法、手段、角度的开放,学科的交叉、渗透都必须以尊重、保持文学理论学科独立性为前提。采用其他学科方法也好,跨学科研究也好,当它走到了越俎代庖的程度,侵占了特定学科的独立存在意义,方法的借鉴与交叉也就不再有存在的根据。在我国当前的文论研究中出现了某种文学理论泛“文化化”倾向,有学者甚至把它视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战略转移”,是重建中国文论的契机。我们认为,这不利于学科的准确定位。
  文学活动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活动,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强调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理论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说,从文化角度研究文论,乃至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文化文艺学,这是合理的。但若看不到文化研究仅仅是一个视角,它也会产生盲点;看不到个性文学与类型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完全要求文学理论“文化化”,这后一个“化”字就使问题改变了性质。文化研究只是在特定层面上的开掘,它还不是文学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文学研究必须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必须“根据文学的内部而不是外部的东西培育自己的历史观察形式”。文化研究也必须是以对文学理论相对独立性以及对其他研究方法合法性的尊重为前提条件。在目前的研究中,许多丛书、专著、论文,说是进行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研究,其实与文学、艺术问题关联无多。而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以至于有人要对文学原理的基本问题进行“悬置”,这是有碍于文学理论的推进发展的。对什么都能发言的“文化化”文论,到头来可能只有或许是出色的文化理论,而文学理论却无影无踪了。
  讲求文学理论建设的原创性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没有创造性,理论势必缺乏穿透力和震撼力。文学理论研究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它应有其自身的科学研究规律。研究文学理论要有“问题化”的研究意识和“推进性”的研究态度,研究者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门学科中存在的某个或某些问题,一个研究主体才真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文学理论不仅要研究别人说了什么,更要研究哪些问题是别人没有说的,为什么没有说,哪些问题是别人说了而没有说明白、说彻底的。否则,辛苦研究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因为它已经被别人解决过,甚至自己现在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尚不如别人、前人。从中外文学理论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所有杰出的理论家,他们之所以能做出独特的贡献,就在于他们所解决的都是前人未能很好解决或被忽视的“真问题”。科学研究从来都重视原创精神。创新是科学事业的灵魂。只有对“真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言说,研究者才会真正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利,才会真正拥有“对话”的基础,因为对话的目的是知识的进步与增长。
  体现逻辑中的历史维度
  文学理论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分析任何一个文学现象都要充分历史化,都要把它放在历史情境中,放在一定的历史关系中,因为“真理是一个过程”,非历史性的研究结果将会缺乏科学性的内在依据。
  我国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特别是一些“百年回眸”的论著,存在着抛弃历史观点,主观臆断,以某种预设的观念和逻辑推演来肢解历史的现象,有的甚至完全割裂“史”与“论”的统一原则,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有学者认为,我国文学理论在新时期的最大进步之一就在于彻底抛弃了两千年来具有政治伦理色彩的文论体系,走向完全“审美化”文论体系。有的论者质疑甚或是彻底否定了百年来革命文论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评方法。无可否认,对审美形式本体的极大关注,确乎是我国新时期文论在中西文论激荡碰撞中的巨大收获。但是,能否把较多关注社会历史、政治、伦理,具有人伦、人文特色的传统文论一笔抹煞,认为它只是理论发展的桎梏累赘,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价值呢?单从审美形式本体角度研究文艺是否充分呢?诗学是否就止于美学呢?西方结构主义大师的看法或许能带给我们某种启示:“文学与价值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不仅因为排除价值而谈文学是不可能的,也因为写作行为是一种交流行为。”可以说,切断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文学的价值和思想观点等将无从认识。
  忽略甚至否认历史,不顾及文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理论研究极易变成一种虚化的观念演绎与推导。拥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文论传统不同于西方,存在缺陷和不足,可以改造并弥补,但如若恨之不及,泼水弃婴,数典忘祖,则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建树。西方当代文论“回归历史”的现象也证明,文学理论永远是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交互作用中实现进步的。
  面对百年来的文论传统,有学者认为,“五四”以来,中国全面移用外国特别是西方话语体系和知识范型传统文论、传统诗学已“异”质化。中国文论已被“西方中心主义”的殖民话语所取代。看到文论现代转型过程中在对传统文论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试图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无疑是有益的。但倘若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充分理解,看不到在救亡图存、启蒙新民的特殊历史情境下,现代文论对历史现实已做出自己独特的言说,已较为完满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只是抓住文论现代转型中的某些枝节性、局部性的问题,无限放大,故作惊人之语,则是缺乏实事求是之义的。抛弃现代文论而直接实现当代文论与传统古典文论的对接,看似非常历史化,其实是缺乏真正历史感的。现代文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已是传统的一部分。它是传统的延续,是当代文论发展的根基与源泉,不应当在此出现断裂。只有历史地看问题,才能厘清文学理论在社会发展结构中的位置。非历史主义的结论往往会成为回击自身最有力的武器。这里,研究、梳理的只是文学理论研究热点背后隐藏着的关乎学科发展的几个全局性问题。要获得文学理论的良性发展,还须不断地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并加以及时深入地探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