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别说戏剧没人看——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别说戏剧没人看
——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札记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戏剧不景气已人所共知,“戏剧离观众越来越远,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也是常听到的议论。但在南宁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参演的36台近年来创作的剧目中,有些戏却与观众很投缘,剧场内人气很旺,剧场外一票难求,原计划演出两场,后加演至5场。于是不少人感慨,戏不是没人看,只要是好戏,依然能够风光无限。
  细思之,这些让观众丝毫不吝啬掌声、叫好声的戏,原来都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达到和谐统一的戏,都在出“新”上下了功夫,让人看到了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取材角度独特,形式不落俗套
  戏剧节上的一些剧目选材视角独到,注重向题材的广度和深度开掘,在众多历史、现实题材的戏剧中别开生面,手法和风格有新的追求,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
  粤剧《驼哥的旗》是一出描写小人物的戏,但却别具一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岭南山区小饭店掌柜驼哥在国、共和日伪的拉锯战中,为了生存委曲求全,遇事忍让。国民党来了他挂起青天白日旗,东江纵队来了他挂起红旗,日寇来了他又挂起膏药旗。后来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他终于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毅然挂起红旗迎接东江纵队。
  以往描写抗战题材的戏很多,一般都是正面描写,写大人物、地下工作者,而此剧寓重大主题于小人物的命运与视野之中,全剧具有历史的厚度与真实。
  同时这出爱国主义的抒情剧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的。喜剧的情节,喜剧的手法,粤剧中还第一次让丑角做了主角。扮演驼哥的演员原是生行,此次突破生行,以丑行应工,将驼哥这一喜剧人物演得机趣自然。现在的戏剧创作中,喜剧太少,丑行的戏太少,而生活与舞台又太需要笑与欢乐,所以《驼哥的旗》从剧本到人物塑造多方位出新,以喜闻乐见的样式赢得观众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
  话剧《“厄尔尼诺”报告》也以新颖的视角透过转型期的社会人生,让人听到了当代中国人精神领域里传来的具有震撼力的隐隐雷声。故事虽然在一个家庭、一个场景、一天之内展开,但严格的戏剧样式里却表现出鲜活的生活,鲜活的人物,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满足。话剧《岁月风景》、京剧《春秋霸主》、越剧《李清照》等都以别样的选材和形式演绎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故事。
  传统剧、名著改编另辟蹊径
  几十年前,戏曲创作曾提出三并举方针,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偏一不可。近年来,随着传统戏在我国戏剧舞台的居高不下,传统戏如何常演常新也一直是戏剧人关注的问题。戏剧节上,几出改编自传统剧、名著的作品以其生动的戏曲性、情趣性、雅俗共赏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锡剧《珍珠塔》改编自同名剧目,讲述了一个嫌贫爱富、世态炎凉的老故事。编剧将原先要几个晚上才能演完的连台本戏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剪除枝蔓,在“塔”和人情上做文章,打破以往传统戏的套路,突破以唱为主的框架,改正剧为喜剧,增加人物身段动作,以高度戏曲化的手法和机智幽默的语言,突出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于是,一个古老的戏套子被演绎得新意迭出。
  川剧《金子》是根据曹禺的话剧《原野》改编的。它将原剧的男性主线变为女性主线,把“复仇戏”改编成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戏,突出了人性的变异和回归。《金子》的改编既有创新,又不失原著精神。潮剧《葫芦庙》、越剧《洗马桥》、歌剧《司马迁》的改编也都穿透历史,观照现实,具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戏剧更显活力
  坚守自身剧种的本体,吸纳其他剧种的优长,将戏剧弄得好听好看,已成为当下戏剧舞台的一种追求;而各地人才的优势组合,强强联手,也同样是为了让戏曲更有观赏性。
  舞剧《妈勒访天边》是舞蹈与文学的一次结合,剧中的舞蹈,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群舞,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学内涵。舞蹈的造型又借鉴了壮族花山岩画的一些动作,歌队吸收了西方戏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仪式性。民族音乐剧《白莲》是戏剧界高手联合打造的剧目。此戏的导演、作曲家、舞美、灯光及主要演员由北京、山西、广西等地选聘而来,柳州歌舞团、柳州桂剧团等7个艺术院团参加演出。联合协作的结果是将最新的理念融入剧中,集体的智慧碰撞出闪亮的火花,一台有歌有舞有故事的音乐剧让观众喜爱。
  综观戏剧节上观众为之叫好的戏剧,无一不是选材、改编、形式上锐意出新、雅俗共赏的剧目,由此我们欣喜地看到戏剧不断求新求变,在变中发展的轨迹。这些戏既有高度戏曲化的手法,也有机智有情趣,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剧中所表现的人与事与观众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容易产生共鸣,能使观众获得艺术享受。不少戏采用喜剧手法展开,观众对于幽默与快乐的热烈回应,也多少透露出戏剧舞台的未来发展趋势。戏剧以观众为本,努力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正使戏曲的本质得到回归和进一步提升。
  戏剧节遗憾也挺多
  戏剧节是人民的节日,也是戏剧人自己的节日。在10多天时间里,几十台从全国选调的优秀剧目轮流上演,戏剧人相互观摩,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正是学习提高的最好机会。可是戏剧节期间,来自各地的参演剧团却无缘观摩别人的演出,他们跋山涉水而来,紧张忙碌地演完之后,又匆匆打道回府。剧团的演员们说,我们太想看看别的剧团的演出了,可是团里的经费不允许。一个参演剧团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上百人,他们仅几天的吃住行和搬运道具费等就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再让他们安营扎寨住下来踏踏实实地看戏,他们呆不起。
  戏剧总是要发展的,要与时代接轨,要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一切都需要扩大视野,广吸博纳,而演戏的人看不了同行的演出,不了解眼下戏剧发展的走势,不熟悉普通观众的切身感受,只关注自身一团的成败得失,创作和表演如何提高?这个问题说到底是经费问题。剧团没钱,主办方没钱。可是如果将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开幕式晚会弄得节俭一些,再为剧团安排几场商业演出,是不是可以改变现状?
  此次戏剧节上演的剧目都称之为优秀剧目,有的剧目相当不凡,可以当此殊荣;有的剧目却令人不敢恭维。从编导演哪个方面都看不出“优秀”的痕迹。可能是有关部门在挑选剧目时“心太软”,要照顾的方面太多;也可能是戏剧不景气,剧目缺乏,挑不出更好的,只好权且以之充数。戏剧节是戏剧艺术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代表着近几年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如果质量不行,会弄坏了观众的胃口,跌了戏剧节的份儿,甚至坏了戏剧的名声。
  此次戏剧节,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等10余家中直院团无一团参演,甚至连北京地区也无剧目参演,这是挺大的遗憾。中直院团素有“国家队”之称,北京地区剧团的实力也令人注目,他们的参与无疑会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对各地院团的剧目建设和艺术提高有着借鉴和促进作用。他们的缺席,不知是缺乏经费,还是缺乏成功的剧目,抑或是不愿屈尊与地方剧团同时献艺?也有人分析,地方剧团参加戏剧节是为了获奖,以获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而国家级剧团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已多次获得各种殊荣,所以参加戏剧节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平心而论,如果有中直院团的加盟,戏剧节的总体水平或许会更高一些,戏剧节的质量可能会更好一些。
(附图片)
  1、川剧《金子》
  2、越剧《梅龙镇》
  3、粤剧《驼哥的旗》
  4、锡剧《珍珠塔》
  5、话剧《“厄尔尼诺”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