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大山深处的爱心接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6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大山深处的爱心接力
  张俊虎 张学成
  在安徽,一名叫秦建萍的农村妇女,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何贤志,走了二三十公里路赶到镇里,又搭长途汽车到县城,就是为了看一眼自己和孩子的救命恩人——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医扶贫工作的马少华医师。秦建萍说:“贤志、贤志,就是要永远记住‘志愿者’!”
  许多志愿者就是这样通过参加扶贫接力计划,走进了大山,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和心灵……
  愿今天的“奇迹”,成为明天的“平常”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由团中央实施的一项长期扶贫开发项目。它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以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组织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从事半年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农业、科技志愿服务,服务期满后,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扶贫+接力”的长期机制。
  广大青年志愿者在服务期内,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方面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有的志愿者被授予“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有的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学校副校长,有的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到宁夏西吉县三合中学后,当年就带出了7名大学生,今年这个学校又考上了76名大中专学生,结束了高考多年“剃光头”的历史,在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服务于革命老区安徽金寨的4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在无灯的暗夜里,借助四道手电光束和一台脚踏吸引器,成功地将一名体重4000克的男婴从孕妇腹中取出,创造了当地第一例无电剖腹产手术。青岛志愿者孟繁林博士来到贵州铜仁后,利用当地独特的地下水资源,把鲑鱼、鲟鱼等名贵海鱼的家搬到了贵州山区,并逐步使其产业化,为当地加快脱贫找到了一条新路。
  一个个“奇迹”不断涌现;一声声赞誉如潮涌来。一位青年卫生志愿者说出了心里话:我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地区能够早日脱贫,今天的“奇迹”,能够早日成为明天的“平常”。
  做一年志愿服务,更要做一辈子志愿者2000年,深圳市招募21名青年志愿者到贵州扶贫,报名人数超过了4200人,录取比例达200?1。在江苏,一些青年为了争取到赴陕西参加医疗扶贫的机会,甚至托朋友到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走后门”。
  樊廷芳是贵阳市一家私立小学的教师。2000年7月,她辞去工作,带着身孕,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赴紫云县山区参加扶贫接力计划。她克服了种种生理上的不适,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艰辛,没有请过一天假、缺过一次课,取得了优异成绩。寒假期间,小樊的女儿出生了,她给女儿取名紫悦,以谐音的方式(“紫悦”和“志愿”两个词在当地方言中发音很相近)表示自己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热爱,对紫云山区的深情。曾经参加过扶贫接力计划的张启龙夫妇,也给他们的孩子起名叫“张志愿”。
  对每一个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来说,短短一年,是一次最珍贵的人生体验。他们在贫困山区播种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信念,深深植入自己的生命。“做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更要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成为他们的共同的心愿。
  服务社会,就是最大的自我实现
  青年志愿者们的到来,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中留下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刷牙、第一次用卫生纸、第一次开口读外语……“志愿者老师说的”,是孩子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长大了,做像志愿者老师一样的人”,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志愿者大多来自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他们在为贫困地区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西吉县的一次座谈会中,支教志愿者畅谈体会:“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发展和命运息息相关。青年学子只有胸怀祖国人民,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有所作为。”
  1996年以来,从全国各地20多万名自愿报名的城市青年中选拔出来的10015名青年,先后奔赴新疆、青海、西藏等中、西部17个省区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援贫困县达207个。1998年,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了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从全国38所重点高校中公开招募志愿者。今年,新一批3205名青年志愿者,又积极投入了西部开发大潮;爱心接力棒,在连绵大山中传递。(附图片)
  扶贫接力计划每年派遣志愿者人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