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青春谱写道德歌——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推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6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特别报道

青春谱写道德歌
——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推进纪实
  本报记者 胡果
  编者按: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志愿者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发展,起源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8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1997年底,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又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8年来,特别是共青团十四大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01年3月,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提供了超过4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成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公民道德实践载体。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特地编发这组稿件,愿为弘扬时代新风,推进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一点启示。
  1994年初,三个年轻学子叩开原北京城建集团职工郜三喜烈士的家门,为烈士子女义务家教。寒冷冬日,顿添暖意。他们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孟欣、张嫡、赵福江,这轻轻一叩,拉开了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进社区的序幕。
  两个月后,团中央“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正式实施;一年后,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试点开始创建;三年后,城市公益服务普遍展开;六年后,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全面推进……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走入社区,将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用真情服务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公益事业,一曲曲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青春之歌,在大江南北万户千家传递。
  跟党前进,与时代同行——受助群众的心声
  25年前,蓝光闪过之后,一场地动山摇的浩劫,给唐山留下了一个特殊的伤残、孤寡群体。1994年初,唐山团市委向全市青年志愿者发出了“三进千家门”的号召:“一进千家门”,了解全市孤残群众困难;“二进千家门”,明确具体服务目标;“三进千家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与1104名残疾人和529户孤寡老人结成“一助一”对子。志愿者郑重承诺:每年为每位帮扶对象提供不少于120小时的志愿服务。
  到过唐山截瘫疗养院的同志,不会忘记这样一幕:吴立海,一位高位截瘫且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每逢遇到来访者,都要用志愿者手把手教会的二胡技法,饱含深情地奏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卧床24年的老吴说:“是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帮助,鼓起我对生活的信心,我没有因身残而消沉、落伍。能够跟党前进,与新时代同行,感谢党!感谢社会!”
  1994年3月5日,团中央“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正式实施。由一名青年志愿者或一支服务队与一名(户)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帮困难群众所急,开展经常性服务。发生在唐山的故事,在全国各地社区、街道中纷纷涌现。截至去年底,“一助一”结对数已从最初的15万对发展到250多万对!北京、上海、唐山、大连、长春、松源、哈尔滨、南京、南通、江阴、漳州、济南、深圳等城市的“一助一”服务,已经覆盖了主要城区中50%的孤老病残困难群众。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志愿者的真诚奉献中衍生、传递。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青年志愿者的感受
  “别让忧伤在心底躲藏,让我来替你担当……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花,让我的双手留有余香。”这是今年“五个一工程”获奖影片《因为有爱》的主题歌,也是深圳数万志愿者的真切感受。
  就职于阳光酒店的孙冠津是“生命之光”帮教服务组的志愿者,他说:“能为社会弱势群体做点事,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生命由此更精彩。”宝恒服务有限公司的外来务工女青年谢海燕,则是在得到志愿者的帮助后加入这支队伍的。她说:“我做志愿者,是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感受到了最温暖的阳光。”助人自助、乐人自乐,丰富人生,充实精神,让社会越来越美好。从1989年初创时的19人到如今的4万之众,深圳志愿者联合会的队伍壮大了2000倍!
  在大江南北,4000多万人次参与到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来,这种发乎心灵的感受化为无数青年的自觉实践,一段段普通的人生,在奉献中升华、闪光。在总结深圳等地经验的基础上,今年3月5日,团中央推出了注册志愿者制度。凡是经过基层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并承诺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服务的志愿者都可成为注册志愿者。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注册志愿者制度,以广大青年为主体、一部分中老年人积极参与的注册志愿者队伍,日益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志愿者组织的呼唤
  如果将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比喻成一座堂堂大厦,组织建设就是其坚实根基。作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
  1997年1月26日,《青岛晚报》上刊登一则“义务书写春联”的招募启事,揭开了“周日志愿行动”的帷幕,一项项主题鲜明的志愿者活动在岛城蓬勃展开——陪孤寡老人过节、亮化美化楼道、清洗公交站牌、科技文化教育“三进巷”……
  1998年3月31日,江苏省南通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与东洋之花公司共同创办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公开招募志愿者,为困难群众传递服务需求信息提供无偿服务。项目化运作,组织化管理,江海志愿服务站迅速发展,有效凝聚起5468名志愿者。他们的年龄已超出了“青年”的界限,最老者73岁,最小的只有16岁;由1个总站、9个社区分站和数百支服务队组成的志愿者组织网络,遍布南通全市。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来自基层的创新,为全国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保障了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步形成了由全国协会、35个省级协会、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指导网络。1995年起,团中央开始了全国创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试点,全国不同类型的服务站从最初的1500多个发展到2.4万个,在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南京、成都、青岛等16个城市,主要城区中50%的街道都建立了服务站。无数志愿者通过服务站的组织、协调,将点点关爱洒向社会。社区青年志愿行动,成为广大青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教育青年的有效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