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对书籍的需求,全国各地都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书市。图书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吸引消费者,书市如何办出特色?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西湖书市,可能会给人们一些启示。书市“读”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7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对书籍的需求,全国各地都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书市。图书作为特殊商品,如何吸引消费者,书市如何办出特色?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西湖书市,可能会给人们一些启示。
书市“读”市场
本报记者袁亚平
  在金秋里飘着书香的西湖书市,改变了以往订货为主的传统模式,尝试去“读懂”读者、“读懂”市场,倡导一种深厚文化积累与健康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新风尚。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翻开的“大书”,那么醒目那么有分量:高6米、宽9米、重约2吨,矗立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体育中心的二楼平台上,300个标准展位依着这里特有的365度圆形格局,环绕一圈,成了半开放式超市,1万平方米的展区布置有序,场面简洁。购书者可以一个个摊位连着看个够,从头到尾,不会遗漏。
  区别于以往展销会形式的传统图书市场,西湖书市针对市场需求,以十大主题划分展区:历史回音壁、社会与科技同行、伴你成才、报刊天地、书海淘金、特价书屋、快乐数码港、品味都市生活、时光隧道、印刷之光。购书者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区域精挑细选。
  身穿宋代服饰的男女青年在现场操作,真实地再现了宋代造纸、印书、装订的全过程。生产影印线装古籍的华宝斋,是全国唯一一家从造纸、制版、印刷装订至出版、发行的纯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借这个大好机会在现场演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籍的制作工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历史纵深感的读书空间,独具匠心的布展营销,让人们亲近书籍,选购好书,自觉自愿地循入市场导向,而决非是强迫审美。
  以内容取胜
  “听钱江潮涛声滚滚,观浙版书精彩处处”,“买正版,读好书;明真理,增智慧”……西湖书市的里里外外,名言警句,飞入眼帘。134家省内外新闻、出版、发行、印刷单位参展,2万余种精品、新品书刊和电子音像出版物,散发着浓浓的书香,还散发着诱人的市场气味。
  “经典西湖,浪漫人文,自古多情美天堂;传奇钱塘,创业乐园,至今锦绣新杭州。”杭州出版社新出版的五种十册与杭州、与西湖博览会有关的图书,有绘画精致、配以英译、采用宣纸彩印新技术的《西湖诗画揽胜》,有收集了浙江著名木刻家作品的《西湖水印藏书票》,惹得众人纷纷抢购。全彩印丝绸版的《孙子兵法》,清雅古朴,装帧精美,作为外交部选定的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有人愿意收藏。
  求知求新,是人的心灵需求,是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书,是精神食粮,也是特殊商品。占领这个市场的真谛在于:以新品精品,取悦读书人,打动众人心。
  发展潜力大
  在西湖书市的展区,书香弥漫的展台,音响盈耳的展台,许许多多的与国外合作的出版物,令人耳目一新。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摄影经典》收录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珍贵照片。世界三大媒体集团之一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欧洲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团鲍尔集团首次在杭州亮相。号称“全球第一畅销书”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杭州闪亮登场。
  在西湖书市举办的“WTO与中国出版业”论坛上,鲍尔集团总经理助理许琳菲说:“从目前的发行市场看来,中国国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缺少市场感觉,批发商没有走出去研究市场,没有和出版社做好互动,而零售点也缺少合理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所以,国内的发行体系是十分单薄的。”
  贝塔斯曼亚洲区副总裁艾科说:“中国的出版环境很好,市场潜力很大,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中国的出版业目前正处于变革之中,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仅开始注重相互之间的联手,更在内部体制的更新上下功夫,着力创造自己的品牌。编辑多出去走走,多了解外面的市场,这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出去了解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强烈的市场观,明确的读者定位,有力的发行体系,正是中国出版业迫在眉睫的课题。
  编者按:现在逛图书大厦的人比逛商业大厦的人多,甭管图书大厦有多大,永远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图书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异常火爆,买书就像搬家,常常需要用车拉。街头的书报摊与黎明一起出现,是城市开业最早的行当之一,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最便捷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消费呈上升趋势,人们对报刊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多。那么,我们的出版部门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应该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这里,从不同角度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