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上海:中国经济开放的亮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中国经济开放的亮点
  本报记者 郭伟成 戎霄
  改革开放使上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汇入世界海洋里的黄浦江,显示出“当惊世界殊”的活力;上海,不但日益改变着自己的面貌,也为中国经济打开一个“双赢”的局面。
  开放就是先进生产力
  上海的对外开放走过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把上海定位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信息五大中心,是上海在对外开放中先行一步的表现。
  上海在开放中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通过利用外资,上海有效地弥补了建设资金的缺口,“九五”期间,上海吸引的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是前3个五年计划总和的1.5倍和1.7倍。到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1个。2000年,上海吸引外商投资规模又创造了改革开放22年来的新纪录,仅工业系统利用合同外资就达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截至2000年底,上海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已达2.22万个,合同利用外资454.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08.89亿美元。形象地说,在上海每耸立起5幢高楼,就有一幢是利用外资建的。
  利用外资加快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争得了最宝贵的时机。通过引进然后消化吸收,或曰“二次创新”,上海的能源、邮电、通信、钢铁等基础产业,由此跃上新台阶。
  现在,上海已有约3/4的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装备得到改造,把上海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10—20年。
  上海的成就表明,对于一些传统工业,单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不能高速高效地创造世界一流的水准。不引进“三菱”,上海的电梯在中国就没有一席之地;不引进“大众”和“别克”,上海的汽车工业就难以称雄全国。
  上海的经验表明,开放就是先进的生产力。
  开放,使上海经济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上海利用中外合资、合作或有偿转让专营权的办法,吸收外资建设和滚动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一大批大项目,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今天,站在黄浦江的南浦大桥上,或者是登临浦东的标志性建筑88层的金茂大厦上,俯视陆家嘴上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的现代化建筑,真的可以“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开放的浦东,对海内外资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到2000年底,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在这片热土上投资了6591个项目,总额达312.82亿美元。
  开放为上海市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大发展的契机。外派劳务人员从建筑、渔业、餐饮服务发展到管理、技术等中高级劳务层次。上海的国际承包工程有工业、建筑、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咨询、基础设施等,遍及亚欧美澳等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上海的海外投资也开始起步。“九五”期间,上海对外投资总额比“八五”增长31%。
  在开放中焕发创新意识
  90年代以来,上海之所以能够再度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就是因为,各行各业都由于开放而产生了不安于现状的强烈意识;有了紧迫感和创新意识。这比任何经济收益更加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趋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临近,上海直接吸收外资出现了合同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资金同步增长的迹象。工业性投资项目增加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长的主要原因。去年,上海批准工业利用外资项目占到全市批准项目的51.7%;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比上年增长178.98%。
  上海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同各行各业的创新意识分不开的,当然也是同充分、适度利用国外中长期贷款分不开的。1986年,国务院同意上海采取计划单列、自借自还方式直接向国外集资。上海不失时机地开始利用外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于1988年8月首次采用国际招标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创了直接利用外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时期。
  随着地铁、内环线和杨浦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成,使上海形成了“平面立体并举、浦东浦西贯通”的新格局。上海利用外资在10年内完成了过去按政府正常拨款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危房、简屋、棚户的改造。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一直困扰大上海的“小马桶”已经难见其踪了。
  但是,上海最重要的创新在于通过利用外资加快了浦东的基础、形象和功能开发,使之具有对全国开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浦东创造了很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零售企业;第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第一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等等。上海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双赢”局面是对全国的示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