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网络文明:不只是青少年的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8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网络文明:不只是青少年的事
廖文根
  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日前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内容可归纳为“五要”和“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个公约正在逐步得到推广。
  据统计,我国目前上网人数达2650万,而25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85%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速度增长。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这是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青少年还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因为上网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逐渐增多,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谈网色变”。
  《公约》的发布对于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无疑是个促进。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公约》的宣传力度,使其能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网络文明的建立光靠青少年自律意识的增强还远远不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肩负起相应责任。
  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因此,除了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规范相关网络营业场所的营业秩序外,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尤为紧迫。学生上网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如何合理安排青少年的课余生活,需要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环境,还需要从互联网站本身入手。在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互联网站的引导,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治理力度等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另外,推动“反黄”过滤软件等的研发和推广,趋利避害,从技术上阻断消极东西的侵蚀也是一条好的思路。
  网络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网络文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全社会携起手来,包括青少年文明上网在内的各项工作才能出现新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