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读杨黎光报告文学《生死一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8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读杨黎光报告文学《生死一线》
张锲
  近几年来,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保持了长盛不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中,五部获奖报告文学作品是从一百二十余部推荐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现实题材占绝大多数,表现出作家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从不同侧面回答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作家们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艺术成就也是上乘的,获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报告文学创作的水平。
  在这些获奖者中,杨黎光是一位值得关注的报告文学作家。多年来,他凭借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始终把笔触伸向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以一种报告文学作家的良知和使命感,深刻抒写祖国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较典范地实践了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的要求和特点,是记者型报告文学作家中比较优秀的代表。杨黎光的报告文学,比较注重新闻性、社会性和真实性,在主题的提炼和题材的选择上都很独特、新颖,在写法上比较精致、讲究,语言精炼而有穿透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进入喷涌阶段,在中国文学的原野上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是当代报告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道路上,除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没有家园的灵魂》外,《生死一线》无疑是另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
  《生死一线》是杨黎光1998年应公安部之邀赴东北嫩江灾区采访后写成的。1998年的7、8月间,中国的“三江”(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死一线》就是以这次特大洪水灾害为背景,真实而艺术地描写了吉林省政法系统的领导、干部和数千名干警,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千里之遥的嫩江大堤上营救被洪水围困的一万多名囚犯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介绍了嫩江三次洪峰后所造成的灾害后果,以及事件发生地吉林省监狱管理局镇赉分局所属九座监狱被水围困的灾情后,以这次营救囚犯大转移的总指挥、吉林省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厅长赵永吉深入灾区调查、确立转移方案、实施转移、转移途中发生各种曲折的故事直至营救成功为主线,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水大战图。无论是对大营救事件的总体介绍,还是对千里长堤囚犯转移过程的详细叙写,都体现了一种真实性和艺术性融合的创作追求,表明杨黎光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有了比较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生死一线》体现了一种新闻性与社会性很强的特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万名囚犯被困,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社会瞩目,这是一件具有高度的政治意义和极强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的大事件,杨黎光踏上嫩江平原的黑土地采访时,距这场共和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万名囚犯千里大营救仅隔五十天,他是国内第一个对这个事件进行及时采访、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予以报道的作家,体现了他的新闻敏感和与日俱增的创作眼光。《生死一线》的篇幅较短,但在艺术处理上却很精致。目前,有些作家受经济利益驱使,采访肤浅,仓促成书,却又言而无物,越写越长,笔下“水分”过多,这似乎成为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我们希望:报告文学应该是文学中的“轻骑兵”,迅速有力地反映事实,以满足当代读者在阅读节奏和信息量方面的要求。这几年关于抗洪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但选材独特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当属这部《生死一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