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不改石心性自华——读《孙毓霜诗词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8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不改石心性自华
——读《孙毓霜诗词选》
何镇邦
  孙毓霜自幼好文学,喜吟咏,约自中学时代起就喜好吟诗填词。后来虽考入工科大学,毕业后又进工厂工作,直到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工作繁忙,仍歌吟不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接连出版了三部诗词集:《碎石集》、《砾石集》和《砂石集》,共收入诗词作品六百四十七首,加上1998年以后的数十首新作,共有七百首左右。
  诗言志,一首诗,往往就是诗人灵魂的自白,是诗人的宣言。那么,什么是企业家兼诗人孙毓霜的诗心或诗魂呢?他曾有一首短调《忆王孙·砂石》写道:“粉岩碎砾磨成砂,不改石心性自华。制瓦烧砖修广厦,遍天涯。奉献无求入万家。”这就是诗人的诗心和诗魂,是他的诗的宣言和人生的座右铭。孙毓霜常常以石自况,以“碎石”、“砾石”、“砂石”命名其诗集,体现了他这种“不改石心性自华”的石子的精神。他以这种精神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扎扎实实,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使其所管理的国有大型企业蓬勃向上,欣欣向荣;他以这种精神对待创作,为我们奉献出题材广泛,文采斐然的诗词华章。
  我们在他的诗集中,可以读到歌咏劳动、赞美企业发展的诗篇。本来,车间的劳动场面是很难入诗的,但在孙毓霜的笔下,一些平凡而单调的劳动却成了美丽的诗篇。
  咏物诗在孙毓霜的诗词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些篇章中,他把诗情与哲理相互交融,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凡事物的吟咏,抒发他的情感,表现他的诗心。这类诗词,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这类诗中,像《风筝》、《岸柳》等篇什,形象鲜明,文辞优美,寓意深远,自然是孙诗的上乘之作;而像《振动筛》、《袖珍工具(四首)》这类作品,借一些劳动工具或日常用品寓以深意,也很值得玩味。
  在孙毓霜的诗词作品中,既有上述歌唱劳动和企业,托物言志的诗篇,也有歌吟时事,针砭时弊,记述游踪,感叹人生百味等多种多样的诗篇,题材相当广泛,风格也多种多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吟坛相当热闹,据说仅加入中华诗词学会者就有数万之众,写作旧体诗词者之多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旧体诗词热应该怎么看待,决不是这篇短文能说得清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孙毓霜加入这庞大的旧体诗词创作队伍,以旧体诗来表达改革开放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感情,这无疑是给自己出了一大难题。旧体诗词大都有比较严的格律,以律诗而言,就有平仄、对仗、押韵等等严格的限制,而词又有各种词牌限制你的句式、韵脚和平仄,因此,把写旧体诗词喻为“戴着镣铐跳舞”是适当的。问题是如何既“戴着镣铐”,又要把舞跳好,这就不是一桩容易做到的事了。当然,格律的事,也不是那么严的,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老大渐于诗律细”这样的话,说明他年轻时有些诗作在格律上也不是那么严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写旧体诗词而又不讲究格律,势必成了现在大多数名为旧体诗词的打油诗,那种诗是找不到什么诗味的。孙毓霜当然不是这种混迹于吟坛凑热闹的“诗人”,他是真正懂得诗词格律并追求“诗律细”的诗人,光未然、王蒙等名家在读了他的“三石集”后,指出他的诗是大致遵守诗词格律的,这就是明证。正因为孙毓霜的诗大都是讲究和遵守诗词格律的,因此,他的诗词读来才有较浓的诗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