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时下,本是水仙热销的时候,然而,水仙主产地漳州的花农却面露忧愁水仙缘何“凋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1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时下,本是水仙热销的时候,然而,水仙主产地漳州的花农却面露忧愁
水仙缘何“凋零”
本报记者宣宇才
  百年祖业突陷困窘
  水仙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早在唐玄宗朝代就有文字记载。漳州水仙更以“花头硕大、花株分蘖多、芬芳清郁、开花期长”等优点冠压群芳,成为中国水仙花的代表品种。
  漳州市农业局干部林智平说,漳州属南亚热带气候,有肥沃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达3%,土壤酸碱度适宜。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宝贵的栽培技术经验,早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漳州水仙即远销海外。1932年,漳州水仙源源不断运往香港、台湾转口欧美、日本市场,香港、厦门等地经销商各创商标,多达20多种,竞争十分激烈。最后,由于“万松泰”商行经营的“宜春水仙”品质卓越,福建漳州水仙花便统一采用“宜春水仙”的牌号。此牌号一直相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农民大发水仙财,1998年市场步入巅峰,仅九湖镇水仙产值就达亿元,不少花农盖起了“水仙花楼”。
  然而,花农们万万没有料到,近两年来,水仙花市场突然一落千丈,百年老店门可罗雀,整筐整筐的水仙花弃之于市。许多花农叫苦不迭。
  急功近利砸了“金字招牌”
  水仙滞销,质量下降是原因之一。与原来比,时下市场上的一些漳州水仙香气弱了,花期也短了。有人认为,水仙花质量下降是缘于种质自然退化。花农蔡友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是罪魁祸首。
  以九湖镇为例,20年来,水仙花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惊人:1980年440亩,1990年2466亩,到2000年上升到4500亩。这样,在2000年,整个漳州市的水仙花种植面积高达10000亩以上,总产量近5000万粒。种植面积盲目扩大,产品数量大大供过于求。同时,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仙花种子不够用。一些花农为了眼前利益,便把种植一年的“钻仔”充当种植两年的“种仔”使用,然后增施化肥,促进鳞茎肥大,投入市场。
  “滥用‘催花技术’,也使水仙花品质下降”,农业专家陈炳隆说。近几年,一些消费者迷信“六六大顺”、“八八发财”,开6枝花、8枝花的花头旺销。于是,一些花农就使用高温催化技术,促使花芽增多。陈炳隆在连续4年对比实验中发现,经高温激素催化处理的花头,花枝数比正常花球增多1/3,小花朵总量却减少1/3,开花时间缩短1/3。由于水仙花本身的营养元素有限,催化出来的水仙盆景不到几天就“香消玉殒”。
  市场竞争无序,以次充好,进一步损害了漳州水仙花的信誉。1995年,一位台商收购了约占九湖镇60%的一级花头(十粒装,每个花头能开6枝以上的花),准备垄断市场。由于一级花头被台商买走,花农们便用只能开2枝花、3枝花的花头冒充一级花头批发给小商贩,出现严重的“跳级”现象。水仙花的市场信誉从此下降,并迅速影响到销售。但是,一些花农并没有吸取教训。1997年开始,他们在广东及福建其他的一些地区租地种植水仙花。受自然环境影响,这些地区生产出来的水仙花出现“南橘北枳”现象,其品质距漳州水仙花质量标准甚远。
  如何让漳州水仙花恢复往日荣光?
  质量、信誉是漳州水仙花的生命线。农业专家蔡建兴认为:漳州水仙花能否长久发展,必须以质求进,以品牌占领市场,以信誉获取发展。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计划指导,控制好种植面积,把握好生产量;加大科研力度,漳州水仙花只有单瓣和复瓣两个数百年品种,至今没有新的品种来取代这个当家品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