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小红帽”与“黄手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1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小红帽”与“黄手绢”
金海
  在宁波走街串巷,常常看见一道道“红”“黄”相映、光彩亮丽的风景线:家有困难的居民,只要在窗外挂出一个特制的“黄手绢”,由党员带领的“小红帽”服务队就能及时赶来救助。党员“小红帽”一次次帮助“黄手绢”,使宁波有了“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党员”的说法。
  “给我一个岗位,奉献一份余热”,这是一九九六年一位退休老党员发出的倡议。这一倡议如石击水,在一百四十六个社区掀起层层涟漪,得到积极回应。党员的作用没有离退休,党员不分八小时内外,根据自身特长,党员“一人一岗”活动迅速在市区五万多名党员中展开。目前全市社区已活跃着四百三十五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一百七十三支党员思想工作骨干队伍、七十二支党课宣讲队伍,参与活动的党员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党员“小红帽”是一个光荣的标志,党员珍惜“小红帽”,群众喜爱“小红帽”。
  党员“小红帽”格外关注贫困居民家中的“黄手绢”,把它看成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民心工程”。宁波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镇年人均收入一万零九百二十一元,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排名第三位。
  但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需要解困的下岗职工,需要关爱的老弱病残群体。全市四百三十家国有企业在转制中,有近十二万职工失去了职业,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小红帽”时刻牵挂着这些城市贫困群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为他们分门别类,建立了服务档案,形成了便民利民的“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由此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党员“小红帽”特别重视做好贫困人家的思想工作,把它看成一项持久长远的“连心工程”。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和分配渠道也更加多样化,生活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有些牢骚、不满甚至误解也在情理之中。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善于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宁波党员“小红帽”在服务群众之时,不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忘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改变了一些地方思想工作与群众实际脱节的状况。社区出现了党员与群众携手共建“连心楼”、“贴心楼”、“同心楼”、“一心楼”的局面。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千碑万碑不如百姓口碑。”党员“小红帽”广泛救助“黄手绢”的活动,只是宁波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员“小红帽”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在延伸和扩展,更加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这正如宁波江东划船社区党员和群众常唱的社区之歌:“我们家在划船,划船是我们的家。我们不同姓,可亲密如一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