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动静别那么大行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14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动静别那么大行吗?
赵忱
  好在都过去了,但我仍然有些想不通。那阵子,事就那么集中,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成都国际电视节,长沙金鹰电视节,宁波金鸡电影节,还有杭州西湖博览会,等等。前后脚儿开幕,热闹非凡。坐在家中看电视,犹如坐山观虎斗,没看出输赢,只看懂彼此的斗志。我觉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最初纯朴的动议,弄出今日举国上下山摇地动的动静,有点过了。
  这节那节乐坏了谁
  中国之大,举世闻名;中国的经济由计划到市场,进步显著,中国人有理由自豪,并采取显赫的手段——比如以文化为招牌,做经济大餐,从而昭示我们的勇气与欲望。但是,大国之棋,需要统观,神州各省不能都站在各地的立场上,经营一己的繁荣,以致让人产生这样的疑虑:除去过这样那样的大节,我们找不到更恰当的发展方式了吗?
  我们尚在发展之中,这时候我们的行动须格外地冷静,不妙的是,我们往往激动,往往膨胀,往往用最夸张的手段制造远离现实的梦境。那些铺张的开幕式,一律大制作,歌舞升平,乐坏了制片人,乐坏了影视歌三路明星,当人们想要的经济效益尚停留在可疑的纸上时,他们已率先撑起了钱囊。末了,人们还得感激他,在关键时候,那么捧场。其实要是没有那关键的“钱”字,他才不会买你们的账。
  这节那节投了多少钱
  直接地听过有关地方的官方辞令,说是经济唱戏就唱了多少个亿,也可能不完全是吹牛;间接地听到过不少消息,但从未有过坦诚而公开的数字;当地政府为了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这个“节”,到底投了多少钱?大家都明白,花出去的一定是真银子,纸上画出来的饼不知到何时能充饥,那么,这种盲目的投入,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从百姓的碗里挖走了几块肉?从失学的孩子手中抽掉了所剩不多的尚能读的书页?
  当然,客观上中国需要世界更多的了解,所有中国的省市,也有必要用良好的文化形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内资与外资,以求飞速地发展。然而,欲速则不达,是古训,虽然有些迂腐,却仍然能警示我们不要只一味地腾飞。在过渡阶段,把握住“度”,是一件难事儿,不能有意识地“过度”。
  这节那节要不要调控
  譬如关于这节那节,是不是可以有个调控?不要太多城市一哄而起是其一。重点办好两三个,铸造中国社会的现实形象、国际形象。其二,第一届第二届第几届之间间隔能不能适当拉长?近年的情形是什么样的?一年一个服装节、一年一个艺术节,城市里的文化人为了操办年货,没心思过平常日子,没空抓群众文化,连分管文化的市长、厅长、局长、处长、科长也都心事重重,琢磨着怎么拉赞助、怎么抢大腕、怎么出彩儿,很有些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味道。事实上,倘若节与节之间多留出些空当,让筹备者、运作者、参与者都从容些,充充电,缓缓劲,求求彩,下一届才可能出彩出花样儿,才不至于入不敷出,劳民伤财。其三,各地的节,虽有各自的名称与旗号却流于大同。一律求大:大投入、大制作、大气派,轰轰烈烈,表面上有足够的面子,气质上却少有贴心之快。因此才能设问:能不能间或不要那大场面的开幕式,革除大晚会的习气,树立一种朴素的人文的艺术作风,深入民众,走近自然,用一种平常的方式,让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共联欢?其四,以上所有苛刻的字眼儿,其实并不能否认这节那节所营造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只可惜在人民大众看来,这喜悦不如申奥成功、成功入世来得真切。恰恰相反,在中国已经成功入世、北京将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形势下,狂喜之情不可长,因为压力很大,有很多观念性的东西需要作重大突破,有很多细致的活儿需要脚踏实地地做,这一切,绝不是“人民节日人民过”这种好听的口号能代替的。每一个国人,肩上的担子都很重。政府尤其应该在极清醒的状态下,把国人从浮躁中牵引到平和的道路上来,改掉务虚的做法,养成务实的习惯。让嘹亮的歌声变成劳动者的号子,让翩翩的舞蹈变成工作者的飒爽英姿。让我们为我们的胜利找到多种样式的庆祝方式,而不仅仅是集中地、单一地表现为磅礴而虚无的种种开幕式。
  把方才的意思整理一下,其实简单而善良:作为迅速发展及相对较快地现代化着的中国,应该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文化姿态,比如将少量地举办艺术节作为载体,让国际社会对我们刮目相看。再微观点说,过大节的动作可以有,但最好动作别那么大,因为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