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追求大写的“绿”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3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追求大写的“绿”字
  吴然
  天空有天空的诗篇,
  ——白云、太阳、星星和月亮。
  大地有大地的诗篇,
  ——森林、草原、河流和山峦。
  人类也有自己的诗篇,
  ——与自然和谐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生态学家、云南大学周鸿教授为学生写的《绿色文化之歌》的歌词。
  去年4月22日,2000年“地球日”的当天,中国环保界最高奖“2000年地球奖”的颁奖大会,在北京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厅隆重举行。周鸿教授在获奖者简短的即席演讲中,深情地朗诵了这首诗。
  说起来,周鸿乃“名门之后”。祖父周毅军,辛亥革命前在香港加入同盟会,父亲周泳先生则是一位著名词学家。1968年,周鸿毕业于昆明农林学院。1979年她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攻读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85年后,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引起她极大的关注。她在云大率先开设“人类生态学”课程。她向学生讲授“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授“生态危机与人类的态度”,讲授“绿色文化、绿色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等。系统而生动的讲授,使“人类生态学”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全校性的环境教育公共课。
  教学之余,周鸿把课堂扩展到社会。多年来她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研究、考察生态环境,出版了《生态学的归属——人类生态学》、《文明的生态学透视——绿色文化》、《环境美学》等专著,并与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吉姆·申林合著俄文版《生命的逻辑与生命哲学》。最近她又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增订版的人类生态学条目,而作为高校教材的《人类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也将在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浸透她的智慧与辛劳,也贯穿她耕耘绿色文化的学术眼光与理论激情。作为著名的人类生态学家,周鸿曾十余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绿色文化”理论,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周鸿指出,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她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消失的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等。一些历史学家把上述古代文明消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古代的战争往往是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而真正使一个古代辉煌的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诸多的因素,可以加速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的耗尽。
  周鸿知道,我们国家公众的生态意识水平还很低,需要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需要倡导生态善美观,倡导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早在1989年,周鸿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关于建设城市园林公墓的构想”。1997年,周鸿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课题。她对云南城市居民的丧葬观,对土葬造成的资源浪费状况以及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对丧葬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考察了上海、江苏、陕西、深圳等地的丧葬改革。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殡葬改革中,城市园林公墓已成为城市居民处置骨灰的首要选择。园林公墓在节约土地、移风易俗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泥石料的墓穴和墓碑并不可取。这仿佛给荒山包上了一层坚硬的水泥石料外壳,甚至比土葬的土墓对环境的后续影响还要大。周鸿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忧思。她思考着。她想到她曾到俄罗斯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课题——中俄城市园林公墓文化生态比较研究;想到芬兰湾畔富有诗意的赫尔辛基公墓;想到澳大利亚悉尼公墓里,每个死者的骨灰龛仅有一张名片大……她把她的调查研究写成论文。1999年11月,她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环境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年会,宣读了论文《论我国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
  周鸿,这位绿色文化的耕耘者,她一生追求的也许就是一个字,一个大写的“绿”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