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教育司 应该纠正“吃学校编制”的错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7-10
第6版()
专栏:读者来信专页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教育司
  应该纠正“吃学校编制”的错误
读者小苗来信反映:今年三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教育司在他们所属的北京工业干部学校设了一个三个人的“资料发行小组”——编制算是学校的,开支由学校出,做的工作却完全是工业教育司的。这种现象在工业教育司出现已经不止一次了,过去他们也曾将司里编译人员的编制放到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去。这是一种“吃学校编制”、“向上级打埋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我们把读者小苗的这封来信送请第一机械工业部核对事实,并征询他们的意见。工业教育司来信,说明了他们把司里原来的编译室和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编译室合并,精简了一部分人员,成为学校的编译组,负担司里和学校两方面的工作,“这样做是为了紧缩编制,节约人力”。至于成立资料发行小组,是“因为司里教材资料和机械工业教育的发行的数量相当多,分散了由各业务科和各处去办,就有一定的困难。又因原编译室撤销和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合并,……所以将资料发行小组设在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工作联系较方便”。
总之,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为了弄清真实情况,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证明工业教育司的说明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工业教育司在把翻译机构并入北京机器制造学校的时候,调出了一些人,这是事实。但是,这是因为司里的编译组当时人员过多,工作较少,就是不合并也是应该抽调的。合并后的北京机器制造学校编译组的工作,大部分是属于工业教育司的,像翻译和校对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工长训练班的教学大纲等等。工业教育司是个行政单位,学校是个事业单位,把司里的翻译人员放在学校里,实际上是变相扩大自己的编制。据了解,工业教育司的一位负责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明白地说过:“吃学校的饭,做工教司的工作,就是这么一回事。”
至于他们设立资料发行小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个小组的经常工作不多,只有在每次发刊物的时候,才忙一天,平日几个人就没事可做。把这个小组设在北京工业干部学校真的可以使“工作联系较方便”吗?不,恰恰相反。这个小组的同志说:领导关系在工业教育司秘书科,经常联系的部门也在司里,而小组却设在离城二十余里的郊区,设在和发行工作毫无关系的一个学校里。于是,要发行的刊物和资料在城里印好后送到城外,在城外包好后再运到城里;于是,要解决一些工作问题就得进城,甚至有时为了盖个印章也要往返四十多里。显然,资料发行小组设在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对工作是有害而无利的。试问工业教育司要这么做,不是为了
“吃学校编制”又是为了什么呢?
据我们调查,工业教育司还有其他“吃学校编制”的做法。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就长期而大量地被
“吃”着编制,人数最多时达三十多个,目前也还有十多个。这些人员,工作都同学校无关,供给都由学校负担。如司里一些调出学习的人员,虽然已不属于司的编制,但却由司里通知学校负担供给。
对于以上做法,北京工业干部学校曾提出意见,司里有些工作人员也提过意见。但是司的领导人员却“说服”提意见的人同意司里的错误做法,说什么“编制在学校,做工业教育司的事并无不可”。这种做法,在整编工作中还没有受到批判和纠正。
我们认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业教育司这种“吃学校编制”的做法和对待群众意见的态度都是错误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检查和处理。   本报读者来信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