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古往今来说拜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3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纵横

  古往今来说拜年
胡占凡
仔细想想,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在表达某种祈盼和祝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它的主题当然就是祝福。
  祝福是中国人的强项,光是祝福的方式动作就够你目不暇接的。拱手自上向下到膝叫“作揖”;边作揖边出声祝福则叫“唱喏”;边拱手边口称“久仰久仰”、“幸会幸会”一类的叫“寒暄”;双手下垂、上身弯曲以示敬意的叫“鞠躬”;女子两手相扣放在腰间左侧曲身致意的又叫“道万福”。
  我们没理由把这些简单地归结为繁琐哲学。任何情感和愿望的表达总要有它的载体,只不过它要随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它的方式而已。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距离成了人与人沟通的绝对障碍,每逢年节,思乡情重,怎么办?或登高远眺,或望月垂泪,遇到老家的人,也只能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也有凭借一些特色媒体来传达特定信息的,比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类,人自不言,情在其中。
  睹物思人是做到了,可这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方法,信息的时效、含量和精确度却要大打折扣,你能说一朵梅花说的是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发达兴旺,还是在希望你要保持像梅花一样的傲骨?再说,新年贺岁、生日祝福、乔迁志喜,凭借鸿雁传书,少说也要打出半年的提前量,否则就只能是马后炮和明日黄花。
  有了邮政,情况要好多了,少则一日半天,多则十天半月,你的祝福就会到位。有了电报,速度就更快,所有的信息保你不过夜。电话的出现则更富革命色彩,虽说不见其人,却可直闻其声,你能听见对方的哈哈大笑和清晰的呼吸声,亲朋好友如在眼前。
  可还是觉得不够劲。差在哪里呢?原来,直闻其声还不够,要直见其面才行。正是人类这种得陇望蜀、永无止境的精神需求,催促着电子信息技术出面帮我们填补上这欲望之壑。立下头功的当然要数电子邮件。只消手指在键盘上轻轻地敲出字来,再潇洒地一按“发送”键,几秒钟之内,对方已在千里之外阅读你的空中信件,分享你的祝福。如果你乐意,还可以把你的照片、声音随信寄出。更有甚者,现在,利用电话来发送你的电子邮件已不算新鲜,你要做的只是对着电话说出你想说的话,按过几个按键之后,你的声音就被送到对方的电子信箱里存放起来,他一开信箱,随时会听到你的留言。事情已经方便到连文盲都能做的程度,还有什么话可说?
  紧随其后的是锦上添花的电子贺卡。这个五彩斑斓的网上精灵,比起纸质的传统贺年片来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快捷,从发出到接收,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二是信息量大,电子贺卡既可以是静态的画面加语言,也可以是多种画面切换,还可以是用Flash技术制作的动画式的;三是自由选择,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字体,网上有成千上万种,眼花缭乱,你只剩下选择的苦恼了。当然,让贺卡配上音乐更是小菜一碟,无数种音乐任你挑。网络高手尽可以把照片、手迹做在你的贺卡上,使你的风格特色和个性一览无余。
  刚刚露头的可视电话在沟通情感上也是一匹不可小视的黑马,它的强势在于直观。想想,还有哪种沟通能赛过面对面呢?不过,眼下可视电话还只能算是一种未来趋势的象征,但这个可喜的迹象给了人以希望和憧憬的空间:在信息沟通上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可做的事情。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奋斗,科学的恩赐,让我们有了这么多几年前还不曾想也不敢想的沟通渠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放胆畅想:明年,我们还会面对更新的拜年方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