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的幽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中国人的幽默
方成
  因为画漫画,和外国朋友在一起,就谈起“幽默”这个引人兴趣的话题来。他们要我谈谈中国人的幽默。其实这也是不少中国人关心的话题。我就听人说过,说中国人不如西方人那么有幽默感。我说,中国人理应是最懂幽默的。
  幽默原本是语言的艺术,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其实相通,无论哪国人,一说“吃饭”、“打球”,意思都一样;说法不同,翻译过来,一听就懂。幽默是用曲折、含蓄方式表达的,译出来,意思也清楚。比如说,“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人们就会理解,意思是单身过日子——他“全家”只他一个人。老漫画家丁聪先生提起他的“家长”,熟识的人都知道,说的是他的夫人。
  不过,中国话和外国话却有个很明显的区别。外国幽默话,翻译成中文,好懂。可中国幽默话,其中很多是没法译成外国幽默话的。比如,听侯宝林说的相声《改行》——
  甲:我不仅仅是个演员,我也是个作家。
  乙:噢,你是作家?
  甲:你不大注意,我净在家里坐着。
  中国人一听就乐了。因为“作家”和“坐家”发音相同,是谐音的。如译成英文,“作家”说出是“瑞埃他”(writer),和“坐家”不谐音,挨不上。有一次,我和一些书法家一起参加一次活动。我不懂书法,朋友见了就问:“你也是书法家?”我说:“没错,我是输法家——赌牌从来没赢过。”朋友一听就乐了。如果译成英文,“书法家”说出来是“凯离格拉菲斯特”(calligraphist),“输了”说出来是“洛斯特”(lost)。“输法家”还是我杜撰的词儿,反正怎么也挨不上,听不懂。中国幽默话里多有谐音、双关的用法,双关也谐音。这是由于中国字是一字一义或多义的,而西方字是用字母拼音而成。拼音字有多少谐音和双关的,我无所知,但绝不会像中文用得那么普遍,那么多。如“妻管严”和“气管炎”,“向钱看”和“向前看”,“无耻”和“无齿”,“研究”和“烟酒”(近似),“见机而作”和“见鸡而作”等等。我见过一位西方记者把“老和尚打伞”译成“孤独”,其实“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是一句中国俏皮话,他译错了。各民族各有其特殊的曲折说法。一位自称书画收藏家的向我求“墨宝”,我写一条——“愿者上钩”寄给他,倘译成外文,就须作注解,难以直译成俏皮话。
  幽默是一种语言技巧。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语言发达,人自然会用得熟练,熟才能生巧,才会产生并发展了幽默用语,所以说中国人理应很懂、也很会运用幽默的。即使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也会一些,而他们最常用的就是谐音和双关语的技法,在民间谚语、成语和俏皮话里所见就多,相声里也不少。相声原是贫苦人谋生的技艺,贫苦人多不识字,却能创造出滑稽逗笑的段子来,最后终于形成一种高水平的幽默艺术品。相声之所以只能产生在中国,不是偶然的。
  如果不是流行的俏皮话和特殊习惯语,各国幽默语言都可相通。漫画实际上类如幽默语言,不同国家的漫画一般都相通,因而可以互相转载。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