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创新务实走向世界——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新务实走向世界
——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余继军
  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20世纪末的20年,厦门大笔改写自己的历史。
  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开工建设。如今,昔日的海岛边城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海港风景城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列。20年间,厦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6%;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比1980年增长29.32倍;财政收入91.5亿元,比1980年增长49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500美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思路创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还在特区建设之初,厦门就定下了一条铁的规矩:绝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20年的高速发展,厦门避开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多年来,厦门大气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去年空气质量居全国第四。厦门由此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
  厦门人至今犹记,80年代初有个炼油项目拟在厦门投资建设,这个项目可以提供5000人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每年还将有数千万元的收入。然而,这个项目却因无法较好地解决污染问题被否决了。
  厦门人也还记得,那个年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的海沧采石场因污染而被关闭;鼓浪屿上的厦门市第三塑料厂、厦门玻璃厂、厦门灯泡厂等工业企业逐一被迁出,鼓浪屿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的行政区。
  厦门在环保上的投入相当慷慨,近几年每年投入到环保上的资金均占到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当城区面积由13.8平方公里扩张到81.89平方公里的时候,厦门市的环境质量仍保持在8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指标还有所改善。
  体制创新,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
  回首特区20年发展历程,一位外商的名字不能忘记:1983年2月,新加坡商人陈应登先生在厦门创办了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从此,厦门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截至今年9月,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厦门设立了5200多家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84亿美元。
  厦门主动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引得波音、戴尔、柯达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6家投资厦门。在最近揭晓的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厦门占有11家。
  “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6%。
  厦门对外开放的另一张“王牌”是华侨华人。随着厦门特区的兴建,出入厦门口岸的华人华侨数量逐年递增,由1980年的不到5万人次,上升到2000年的11万人次。20年来,厦门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来自侨港澳资金。
  2000年,厦门市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其中出口值高达58亿美元。目前,厦门已到境外创办了20多家企业,把上千种商品打入了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厦门人感到骄傲的数字。1980年,厦门的这一指标仅为22%,到2000年已达到51%,仅次于深圳,20年翻了一番多。
  两件事奠定了厦门科技的长足进步。一是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破土动工,二是1991年8月23日厦门市委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厦门经济的决定》。
  短短10年间,厦门火炬高新区建立了火炬高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软件园、路桥高科技园、北大生物园、同集高新技术园区等多个园区,“一区多园”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数量的变化带来了质量的提升,10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增加到113.6亿元,技工贸总收入从1.22亿元增加到110.8亿元,利税总额从2414.8万元增加到14亿元,出口创汇从145万美元增加到5.52亿美元。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达到科技部提出的每平方公里实现100亿元产值目标的高新区。
  2000年,厦门地方财政安排科技费用达到2.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88%,是1987年的45倍。
  2000年,厦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7家,实现产值30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9.5%。
  两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的厦门市在新世纪绘制了腾飞的蓝图: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式发展,努力把厦门建成科技之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