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城门一开,农民就能进城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城门一开,农民就能进城吗?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所长张晓山
  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进入大中城市工作和定居的机会,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仍是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能否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更为充分的、有保障的以及有稳定预期收益的就业机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方向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打开城门,广开农民的就业门路,再一次解放农民,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无疑应改,但改了之后是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认为,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进入大中城市工作和定居的机会仍然有限,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应指出,大中城市必然要控制本市居住人口的规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必然要划出一定份额的预算,为居住在本市的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如外来的劳动者及其家庭要分享这些服务,则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这就是进入成本。一个城市对居民的吸引力越大,为居住在该市的居民提供的福利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进入的门槛就越高,在这点上,“城门”与“镇门”在进入的成本上有很大差异,外来人员进入大中城市生活和定居的进入成本要高得多。
  其次,我国进行的结构调整导致的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即现有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中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压力大,当地政府必然优先考虑本地的失业人群,而不是流动人口的就业,因而各地纷纷采取倾向性政策,对外地务工人员的就业实行限制,试图把有限的低级就业机会留给本市由于结构性失业而形成的失业人员。
  在上述前提下,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备军来说,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城市就业机会仍是极为有限的。这种状况则使在大中城市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很低,而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进入的门槛高),这就使价格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成为大中城市的流动性的、不稳定的就业人口,他们支付不起定居成本(一家一户的生活和住房费用、子女入学等费用)。改革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后,大中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仍不会轻易接纳为本市居民,除非你是高学历、高技能的急需人才,或拥有资本,能投资办企业或买房(如京郊区县的售房广告就写明,买了房子,户口农转非,子女在小区入学不用交赞助费,等等)。有关部门提出,中心城市要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普遍服务,但中心城市在其预算约束内,不可能为外来农民工提供成本价的住房,与本地区居民一样的子女教育费和公费医疗。而外地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则可进入、定居,无论他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因为这种劳动力的价格高,可以支付得起城市生活和定居的成本。
  可以预见,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消除,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符合大中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低下,无法支付进入成本和定居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机会仍极为有限,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仍是一个重要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