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荒唐的借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5
第10版(卫生·环境)
专栏:环境漫笔

荒唐的借口
白剑峰
  某市一家小化工厂污染严重,周围百姓不堪其苦,纷纷要求政府关闭这家企业。但厂长却声称:“谁敢关闭企业,谁让职工没饭吃,谁就是破坏稳定。”
  “稳定牌”是污染者常用的借口。不管有多少人饱尝污染之苦,不管有多少人含泪呐喊,污染者总是振振有辞。其实,“稳定牌”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转嫁污染成本。任何环保投入都要消耗利润,而减少环保投入就是增加利润,污染者心中自有“算盘”。因此,他们总是把环境污染的成本摊给大众,来换取少数人的利益。如此看来,所谓的“稳定牌”,实质上就是维护个别企业的稳定,而让更多人生存在污染灾难中。
  打“稳定牌”者故意将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相对立,这显然是不讲辩证法。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环保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稳定问题。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经济,影响政治,更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把关闭污染企业视为破坏社会稳定,实在荒唐。
  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是因为治理污染而造成社会不稳定,而恰恰是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社会不稳定。试想,淮河沿岸百姓守着河没水吃,是关闭污染企业得人心,还是纵容污染企业得人心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应该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环境是一份人人共享的资产,人人沐浴一样的阳光,呼吸一样的空气,饮用一样的江河之水。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谁也没有“环境特权”。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证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贻害无穷的,“先污染,后治理”得不偿失。
  然而,为什么一些政府领导偏偏“宽容”污染者?追根溯源,是短期行为在作怪。他们不敢公开污染真相,无非是想在任期内掩盖问题;不愿关闭污染企业,无非是怕下岗职工惹麻烦;不愿取缔落后产业,无非是怕在政绩考核中“经济箭头”掉下来。这种维护“稳定”,实质上是一种安于现状、息事宁人的“求稳怕乱”心态,其结果是一种低层次的“稳定”。在表面平静的背后,孕育的是更大的危机和更深的矛盾。如此下去,最终经济难以发展,环境无法改善,更多的人不得不咀嚼生活质量下降的苦果,社会还会稳定吗?
  因此,在环境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宏观思维和战略眼光,尤其是要学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少数人利益和大多数人利益的关系。依法关闭污染严重企业,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民心所向,应坚决执行。如果纵容污染企业,虽然可以换来一时苟安,但牺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牺牲的是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愿各级政府领导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不为污染者护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的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