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川剧《金子》为何叫好又叫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5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川剧《金子》为何叫好又叫座
刘厚生(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川剧《金子》从1997年首演,至今已有四年多了。这几年中,《金子》在许多大中城市演出过,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今年11月他们应邀去广西柳州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原定只演两场,结果欲罢不能,被当地“强迫”演了五场才放他们走,可见观众热爱的程度。《金子》经受了观众的考验,证明这是一出出类拔萃的好戏。所谓好戏,不仅在艺术上品位高,还必须能常演多演,成为保留剧目,为剧团带来声名,带来经验,也带来经济效益。
  当前戏曲界有一股贬低甚至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运动的论调值得注意。几十年来,我们走的是曲折道路,犯过错误,有过缺点,有些还相当严重;但是无论如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是正确的,实践这个方针的成就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戏曲改革,特别是川剧推陈出新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就不可能出现《金子》这样的佳作。
  《金子》的成功是全面的成功,是从剧作到演出完整的高度的成功。《金子》改编自曹禺话剧《原野》,《原野》是曹禺作品中最适宜改为戏曲的。改编名著从来是戏曲的传统,近年来改编《原野》为戏曲剧本的相当多,各有长短,但我认为迄今为止川剧这个本子改得最好。它改动幅度很大,大到连剧名都改称《金子》,显然把剧中中心人物由仇虎向金子偏移,然而它仍然充分显示了原著强烈的悲剧精神,完全没有削弱或者歪曲原著。戏曲要唱,不能不大量缩减原著篇幅,却仍然显耀着原著的丰富内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改编。
  改编的创造性更在于没有流为话剧加唱,而是地道的川剧。该说的地方说,该唱的地方唱,透露出川人的幽默(焦母骂大星那一句“你少喝了骨头汤”何等精彩),饱含着川剧的风格韵味,这样的剧作在川剧文学中也是一流的。
  整个舞台演出浓郁厚实,节奏强烈。舞台美术好,音乐好,演员好,特别是沈铁梅演的金子和陈雪演的焦母更好。铁梅塑造的金子表演细腻,唱得说得充满情感,把川剧程式运用得流畅自如,看这样的戏,这样的表演,令人如饮浓茶,如酌烈酒,需要细细品味。《金子》必将在川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向推出这台好戏的重庆川剧院致敬。(附图片)
  根据曹禺话剧《原野》改编的川剧《金子》,是名著改编的一个成功范例。这出戏自上演以来,以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近几年来,《金子》荣获“文华大奖”、“艺术节金奖”、“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十多项大奖,主演沈铁梅因在此剧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奖。近日在重庆川剧院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戏曲学会又授予《金子》戏曲学会奖,以奖励此剧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一出戏为何如此引人瞩目,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我们特邀请戏曲界专家学者就此撰文评介,以飨读者。
  ———编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