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大足无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9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大足无声
徐迅
  那应该是个烟岚缥缈的早晨,或者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黄昏。一位巨人静悄悄地驻足在这里,片刻,又轻悄悄地走了。几缕云霞、几缕青烟随山峦渐渐弥尽,留在这里的是一只深深的足迹,一个打印在这块土地上的民间传说。
  这样的土地注定每一寸都是民间的。平民幸福的心灵栖地,百姓辉煌的精神庭园。民间的眼光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这条神奇的山脉,虔诚的目光聚焦成一块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道场。
  ——佛教密宗道场。
  那名叫柳本尊和赵智风的僧人看上这叫马蹄湾的地方,踏破芒鞋,托钵而来。他们的思想如一匹佛化的神骏,哒哒地叩醒了这宝顶之山。他们的眼睛平和地注视着苍崖,睫毛早让烟雾打湿。闭目合掌,他们在许多的石头上看到超凡脱俗如佛的天堂圣境,便决定把思想定格在这里……面前,起伏的山岳、散落的村庄、乱飞的云烟,使他们闻到了比香火更浓的东西。而在他们的身后,千里之外的西子湖畔,一股靡靡之音正拍打着那里的细柳和芭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们微微皱起眉头,他们似乎想和石头对话。
  石头开花。他们渴望在石头里涅槃永生。他们的胞衣埋在这里,他们的脐带与这里无法割舍……石头记载他们的身世就是那么具体和忠实:“唐宋年间,乃毗卢化身柳、赵二尊开建古道场”。柳本尊“学吴道子笔意,环岩数里,凿浮屠像,奇谲幽怪,古今未所有也。”关于赵智风说得更是活灵活现的了。“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所有古佛岩,遂落发为僧……年十六,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他们平民的身世也是肯定的。他们被自己的身世感动,便也想为自己做些什么。人世间的“出”、“入”思想,他们都想镌刻在面前的山崖上。
  真的,在二十世纪末这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我们很偶然地站立在这片山崖造像下时,导游小姐就煞有介事地为这造像做了天才的注脚:“你看,我们的头发是草,我们的眉毛、眼睛就是一横,鼻子就是一竖,只要你一张口,即是一个苦字,苦字就写在我们的脸上。”
  或许这是马蹄湾给她的神示。但我分明感觉导游小姐对她自己脚下氤氲着浓郁色彩的这片文化厚土,绝没有柳、赵二僧那么痴妄和专注。说这话时,她妩媚地笑了。我在她的脸上读不出苦来,读出的却是一脸的幸福与自豪。为游人和为她那博得游人声声喝彩的解说。
  但,柳本尊和赵智风当然不会像她这样轻易地动摇自己的信念的,他们固执得就像石头,虔诚而执著地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坚不可摧的思想体现在摩崖石像上,甚至是那么地匠心独运,那么地细微与精心。当然,必须像许多的高僧大德一样,把自己对佛的参悟和理解弘扬于世,他们将劝人为善的故事发挥到一种极致。摩崖上有一幅《牧牛图》,人或挥鞭叱牛、牵牛徐行;或并肩私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酣然憩睡;牛或舔蹄饮水,或惊惶失措、跪地而眠……从“未牧”到“双忘”的修证成佛,很类似于禅宗渐修的公案。柳、赵二僧把佛融会于乡村朴素的劳动之中,把人生的痛苦转化为一种平民智慧,平民精神在石刻中栩栩如生凸现,散发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不像龙门石窟,云冈或者敦煌,那种石像的朴拙、大气让人目光触及,便会心灵大慑,悠然神往。这里,柳本尊和赵智风追求的却是一种世俗化,细致和完整的佛教“浮世绘”。当然它给人的启发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民间故事式的。这是很珍贵的佛教民间化的别种版本……据说,许多的石刻都未留下造像者的姓名,但这里却留下了。柳本尊、赵智风义无反顾地留下了。他们都会是一位乡村的贤者,娓娓地向你叙述着向善的愿望、佛的平易。柳、赵二位悲悯生灵,希望佛教在民间普及,他们把佛教哲学平民化,企图打通“出世”和“入世”的隔,他们需要众多的善男信女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木鱼阵阵,香火袅袅,他们面对的是蜂拥而至的一张张虔诚的脸……
  终于,柳本尊、赵智风都隐湮于迷离的烟霞、唐宋的风采之中了。石阶苔滑,檐雨滴落。濛濛细雨挟裹着历史的烟云,荡涤着这马蹄湾缕缕、袅袅的香火青烟?掸去浑扬的尘垢,马蹄湾的石像依然壁立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裸裎着那只古老而沉重的大足……
  大足无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