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数字背后的“中国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6
第1版(要闻)
专栏: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丰富的。数字透露出经济动向,也传递着社会文化信息。回眸新世纪第一个农历新年,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品味——
数字背后的“中国年”
本报记者 胡果
又一个7天长假过去了,各种有关的统计数字纷至沓来。数字虽枯燥,内涵却丰富。盘点新世纪第一个农历新年,只算“假日经济”的账,恐怕远远不够……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悠悠长河中,以春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如一泓清波,平静下藏着深邃,时代精神的演进,社会观念的变迁,大众文化的趋向,都可从中觅见细碎而生动的投影。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数字,品年味,新世纪第一个中国年,会诉说些什么?
  三大交通工具爆满,16亿人次上路:回家过年的主旋律洋溢着传统温情,团圆祝福、亲情凝聚仍是古老春节的隽永意韵
  除夕守岁、阖家欢聚,围炉畅饮、互致祝福……中国的农历新年无疑是最具情感的节日,其永恒的精神内核便是团圆。千里迢迢,日夜兼程,似乎都只为相聚一刻的亲情体验。
  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使流动成为必然。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并未消淡那些朴素而美好的情怀,纷扰红尘中对故乡、亲情的牵念反而愈加浓郁。踏上归程、回家过年,成为新世纪第一支春节进行曲的主旋律。
  来看交通部门的统计数字:1月9日至2月17日,40天春运期间,全国客流量预计达16.6亿人次。截至除夕夜24时,铁路共发送旅客400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78.2万人次;春节7天“黄金周”,民航共飞行15294个航班,同比增长13.4%。
  回家,回家……1月20日,北京铁路分局日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达28万人次;深圳机场始发航班最多为389班,高峰时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客流量、航班量双双刷新春运纪录;南京公路客运,从春运首日起以每天20%的幅度上升,高峰时每17秒钟便开出一辆“大客”。
  回家,回家……东西南北中,铁路、公路、航空汇聚民工潮、探亲潮、学生潮,满载着他们积攒了整整一年的渴盼,奔向共同的情感目的地。一个充满凝聚与祝福的节日,让生活笼罩在祥和、美好、希望之中。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中国的春节,与其说是作为一种文化礼仪代代相传,不如说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存在至今,她隐含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心理诉求。这,或许就是农历新年沿袭数千载,始终在一辈辈中国百姓心中葆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
  198亿旅游收入,72小时网上拜年:异彩纷呈的变奏曲传递出时代气息,健康科学、文明高雅成为当今大众的过年选择
  岁岁春相似,今年花不同。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其表现形式也在悄然变化、推陈布新。沐浴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春风,相伴数千年的古老春节,正以前所未有的新趣味、新时尚,生动地诠释着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时代精神。
  回家过年,让亿万中国百姓牵情挂心。与此同时,“离家”过年,也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新选择。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天南海北,饱览明山秀水、体察风土民俗、领略异国风情,让紧张疲惫的身心在游历中浸透愉悦和轻松。
  据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237座城市的联合调查,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共接待旅游者4496万人次,比之去年春节期间的2000万人次翻了一番。境外游也一路升温。上海,15万人赴境外过年;深圳,20万人在香港度岁;北京,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境旅游的居民就近两万,比去年同期激增30%!
  同是回家过年,走法也大相异趣。南航深圳公司专为春运加开的航班中,民工团体订票占到五成以上。花钱买时间,花钱买舒适,回乡过年的民工成为民航客流的主角,在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的背后,折射出普通劳动者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北京,近4万读者走进国家图书馆,在最热闹的日子里伴着缕缕书香安安静静过年。南昌,江西省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队,一个多小时就售出700多张门票,是平时的十几倍。南宁,5万市民远离城市喧嚣,到近郊乡村享受田园之乐。重庆,3万多名群众迎着寒风自发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凭吊……新世纪的中国年,已远远超越了物质享受,愈发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内心体验。
  作为古老中国最隆重最经典的节日,农历新年数千年来很少变化的传统礼仪,也在新世纪里快步更新着固有的程式——比如年夜饭。阖家围炉曾是其千年不变的底色,而今纷纷挪到了酒楼饭店。仅上海餐饮业,除夕夜团圆饭的销售额就达3.8亿元!又如贺年礼。淡出视线还不太久的烟酒鱼肉,前些年还很流行的点心匣子、水果篮子,今天都退避三舍,鲜花成为21世纪第一个春节最红火的贺礼。北京,一个春节鲜花卖了1亿元。再说拜年,从走家串户上门拜访到贺卡祝福、电话传情、寻呼机致意,而今又添上了手机留言、网络拜年。由人民网等15家国内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联袂推出的“72小时网上拜年”高潮迭起,新兴网络媒体开始在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亮相登场。
  600万游客喜逛庙会,1亿多乡村青年文明过年:“年味淡了”的感慨折射出群众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也展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空间多样化、个性化的过年方式,充溢着文明进步的雅韵新风。与此同时,“年味淡了”的感叹也丝丝缕缕飘来耳际。
  怀旧是人类共同的情愫,尤其对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春节,留在记忆中的总是最美的。不过,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农历新年,正因维系着一定的民俗传统而存在。“年味淡了”的感慨,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恋,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向往,这既是坚持“两手抓”、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成果,也说明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有可为。
  来自北京的一组数字很有意思:春节“黄金周”,庙会火京城,地坛、龙潭湖等11家庙会引入“申奥”、“绿色环保”等富于时代感的主题活动,共接待游客593万人次;著名的厂甸庙会阔别37年后重现京城,短短7天,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吸引了200多万游客!
  继承传统与跟上时代并不矛盾。春节期间,由团中央发起的乡村青年文化节就是范例。腊月二十三的“辞旧迎新大扫除”、充满乡土气息的“青年科技大集”、“乡村青年大擂台”,将传统年俗与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统一,吸引了全国29个省区市的上亿名农村青年踊跃参加。
  春节,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笔特殊的文化资产。她为爱国爱乡、团结凝聚、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光大提供了民俗保障;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提高搭建起重要舞台。适应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求新、求实、求进,一个闪耀着民族文化之光、洋溢着现代文明之韵的中国年,将在新世纪里伴你我同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