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科技界的朋友常说:“科教兴国,谁兴科技?”靠国家投、靠企业投,还是自己养活自己?请看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采访札记——科技发展经费何处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7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科技界的朋友常说:“科教兴国,谁兴科技?”靠国家投、靠企业投,还是自己养活自己?请看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采访札记——
科技发展经费何处来
  本报记者 贾西平
  体制痼疾 不堪重负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什么事都是国家包办,科技投入也不例外。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介绍,我国中央级科研机构800多个,县级以上的独立科研机构5000多个,全部是国家拿钱来办的。1978年我们财政供养的人员2050万,到1998年增长了88.7%,相当于同期我们国家总人口增幅的3倍。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经费来源基本单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科技与生产实际脱节,许多研究项目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只有国家投;二是科研单位自己不具备“造血机能”,只能等、靠、要。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经费中非政府投入已高达60-70%。
  再来看看政府投入的使用情况。
  在许多科研单位,政府投入的一部分用于科研单位的维持费,另一部分用于科技事业的发展。由于人员膨胀,设备维持费用增加,国家下拨的经费日益显得拮据。国拨经费实际上是“人头费”。在不少单位,国家下拨的经费尚不足离退休人员工资、药费开支的1/2。名曰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的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导致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下降,人才流失,日益失去发展的活力。近年来虽然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因此,科研经费的解决并不是单纯多加一些钱的问题,必须从科技体制上着手,进行深刻的改革。
  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
  为了振兴科技,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拓宽科技经费的来源渠道,探索建立全社会投入科技的体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既是应急之策,又是发展方向。
  早在1985年,我国就开始实行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科研单位的事业经费逐年递减。稍后更明确地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就是集中国家财力支持一小部分精干的科研队伍,保证国家在关键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而对大部分科研单位,或同一科研单位中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则实行科研事业费逐年递减的办法,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市场。这个方针实施后,对改变我国科技经济长期脱节的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对“稳住”的这一头经费支持力度仍不够大,而“放开”的那一片,有的虽然发展了,但小富偏安,产业规模做不大,很少发展成大的科技企业集团。为了加快我国科技产业化进程,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前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经贸委所属10个局242个科研院所全部向企业化转制,变成科技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不再吃“皇粮”。去年,国家又成功实施了对500多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
  从体制上改,就是彻底的改革;只有通过彻底的改革,才能改出活力,改出希望。
  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一些在科研开发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单位,开始在产业领域展露头角。如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转制之后,很快整合出有研硅股上市公司,最近又将记忆合金研究所与国内几家相关公司整合,成立有研亿金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企业化转制力度的加大,原来一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现在除了保留一部分精干的科研力量之外,孽变出了四、五个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将过去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变成血与肉的关系。一个研究室,一下子添置十几亿元的先进设备,这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但改制之后就实现了。科技一旦进入市场,它的价值就是硬邦邦的货币了。
  投资多元化 源头活水来
  改革是会有阵痛的,常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充分重视、妥善处理改革所产生的阵痛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希望和出路。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重点进一步突出,资金集中地使用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中国科学院1998年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知识创新工程财政投了48亿元,以前的科研经费继续保留,在此基础上按人均新增15万元拨款。另外,在国家973、863等科技发展计划中,很多项目都是中科院拿的,经费加起来十分可观。有了这些经费,我们的科学家就能从容地从事国家关键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计委一位负责人说,他最近到一些科研单位看了以后,深切感到国家的高投入、大投入确实引起了较大的变化。如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所属的几个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工作条件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内部科研机制也进行了创新,与国际接轨。研究所聘任美籍科学家,每年来中国三个月,在中国有一套房子。
  全所行政管理人员仅仅是5个秘书,后勤服务都社会化了。暂且不问他们的科研成果,只看这里科研人员的风貌,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像个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的样子。
  科技体制改革,将科技队伍分成两个方向:一个面向市场,走自我发展的路子,可以获得国家各种产业性科研项目费或基金的支持;另一个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得到国家财政日益充裕的经费支持。这是1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些研究单位通过一个科技成果,派生出一个高科技公司,又通过一个高科技公司的上市融得大量资金,发展成一个产业。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如上海宝钢)内设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等)还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更多的企业则通过投资项目与科研单位结合。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也是这些年来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随便到一家高科技公司采访都会发现,他们既是研究或开发者,同时又是生产者。离开了科研,就开发不出新产品;离开了开发新品,科研就失去了动力——“赚不了钱搞它干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强大动力。正像一台钻机,它在打出石油的同时又要消耗燃油,科技也需要“养活”。只有“养活”科技的源头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科技的发展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步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我们欣喜地看到,彻底解决我国科技发展投入问题的时机已经来到了。科技投资的多元化体系已开始形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