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备灾方能减灾——访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9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备灾方能减灾
  ——访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
本报记者 马小宁
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惨不忍睹的断壁残垣、穿梭忙碌的救援人员、瘟疫等疾病流行的恐慌……关于印度大地震的各种文字和电视报道让世人再一次体会到了灾害的残酷性和灾害管理的迫切性。面对灾害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防灾减灾成为一项国际课题。
  在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记者采访了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王昂生教授。曾于1998年荣获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的王教授认为,全球防灾减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战略行动。1984年,联合国接受了当时美国总统科技顾问提出的建议,确定1990年—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首次开展国际减灾联合行动,各国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各种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相继开展,人们的减灾防灾意识明显加强。尽管如此,人类对于重大灾害的预警、预报、防灾和抗灾能力仍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十年减灾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联合国在第五十四届大会上决定21世纪在全球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采访中,王教授谈得最多的是建立现代化的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他认为,防灾减灾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固然必不可少,但国家则是防灾减灾行动的基础,建立现代化的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对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要。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将灾害分类划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由于一种灾害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单独解决的,加上信息不畅、协调不力,国家往往无法对灾害实施有效管理。美国是最早对这一条块分割体制进行改革的国家。70年代末,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简称FE-MA),负责灾害的评估、救援及指挥。灾害发生时,该局首先进行评估,一旦确定为国家级重大灾害,即直接上报总统,并由总统授权,全权负责救灾事务,并有权调动各部门的资源。该局是一个实体,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常设机构,有充足的政府拨款,有专门的培训学院,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专家,训练有素的工程兵团、消防、救护人员,还有先进的机器设备,这些都确保了该局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进行及时的救灾工作。现在,世界上一些灾害频发的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管理部门。
  王教授几度赴美国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同行交流,对该局所拥有的财力、权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十分推崇,但也意识到了该局预警能力薄弱的一面。他认为,准确预报各类灾害目前还不现实,但灾害发生前还是有各种预警信息的。因此,现代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应有三个重要含义:一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发展卫星、飞机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尽可能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水平,为国家决策机构提供调度和控制依据。
  在这方面,王教授主持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综合减灾科学系统对多灾种的预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引起了国际关注。二是建立实体性的执行机构,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利用,提高应急能力。三是加强高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成果在减灾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减灾的科技效益和综合减灾能力,改变救灾时的人海战术。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防灾减灾任重道远。中国减灾中心将于今年夏天建成并投入运行。王教授认为,这是建立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一步,它的建立将使中国防灾减灾工作走向更加规范和高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