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漫长的博物馆之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09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偶得

  漫长的博物馆之夜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借着路边的灯光看看手表,已经是深夜1时许了。头顶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德国冬季常见的小雨,1月的寒风阵阵扑面而来。在这样的季节、这种时辰游荡在博物馆里,挑灯观赏几千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听起来,这好像是某篇小说中离奇的情节,又似乎是文艺家的浪漫的幻想,颇有些匪夷所思。然而,这是活生生的现实。1月27日,成千上万的柏林人就是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辰从一个博物馆出来,又钻进另一个博物馆,一直逛到深夜2时尽兴而归,度过了柏林市第九个“漫长的博物馆之夜”。笔者迁到柏林不久,躬逢其盛,也夹在熙熙攘攘的观众之中,品味了夜游博物馆的异趣。
  柏林是欧洲有名的文化之都,博物馆奇多,珍藏着数不清的古董和艺术珍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博物馆岛就在市中心,这方寸之地上集中的博物馆个个规模宏大,展品丰富,例如佩加蒙博物馆、国家绘画陈列馆、博登博物馆,都属于来柏林绝不能不看的名胜。至于分布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馆就更多了,总计在200座上下。笔者猜测,曾把柏林的博物馆和各种陈列馆无一遗漏地都参观过的人可能找不到。外地游客走马看花时间有限,柏林居民日日要为生计奔忙,虽然守着宝山未必常去“探宝”。更何况你上班博物馆才开门,而你下班博物馆也关门了。
  正是针对这种无暇“探宝”的情况,1999年柏林市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博物馆教育服务中心和各大博物馆想出个别开生面的主意——举办名为“漫长的博物馆之夜”的活动,每年两次,一次在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六,另一次在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每逢“长夜”,博物馆从下午6时一直开放到凌晨2时。票价十分便宜,成年人20马克,学生、士兵、残疾人等享受优惠仅12马克,一票通用。公共交通部门也大力配合,精心设计了若干条“长夜”专线,“长夜”门票同时就是公共汽车票。今年的“长夜”,公共交通公司派出了54辆柏林特有的双层公共汽车,总共开设了8条专线,都以博物馆最为集中的市中心的宫殿广场为始发站和终点站,每条专线都连结着至少10座博物馆。新闻界也大力配合,提前几天就在报纸电视上广为宣传,不仅详细介绍有关博物馆的详情,而且绘出公共交通专线的示意图。作为主要组织者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中心在宫殿广场设立信息亭,解答问题,出售门票。从这天下午5时开始,不仅在各博物馆,而且柏林日报在市内的各个服务中心,各个剧票代理处都可以购到门票,十分方便。
  参加今年“长夜”活动的有70多家博物馆,大到埃及博物馆、绘画陈列馆,小到地铁博物馆、消防博物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墨西哥著名建筑师傅奥多罗·冈萨雷斯·德列奥和弗朗西斯科·塞拉诺设计的墨西哥驻德国大使馆新建筑也在这一夜向观众敞开大门任人参观,还辅之以热情奔放的民间歌舞,让柏林人大饱眼福耳福。自这座大使馆落成以来,它那别致而恢宏的风格就被此间舆论誉为“当代纪念碑式建筑物的宣言”,柏林人终于一偿进入内部参观的心愿。由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建部分,曾被奥地利的《标准报》称为“柏林中心的又一颗心脏”,它的土建部分刚刚完成,内部装修还没有进行,这一夜也加入“长夜”的行列,让人们一睹其建筑艺术之美。
  笔者是晚上8时左右迈进“漫长的博物馆之夜”的,先奔著名的埃及博物馆,这里早已人满为患,热闹如庙会,却听不见喧嚣,男女老幼个个认真地观赏那一件件纸草上的图画,一个个形态逼真的雕塑。几个展厅都有具备专门知识的讲解人员,向观众们介绍这些艺术珍品的特点和价值。笔者驻足听了一会儿,讲的细致、听的认真。时间有限,不敢“恋战”,我匆匆浏览了一番,又奔波茨坦广场的“文化论坛”建筑群。这里有绘画陈列馆,展现了千多幅14世纪至18世纪绘画大师的作品,光伦勃朗的就有18幅,鲁本斯的就有19幅。可贵的是,“长夜”并非仅仅把博物馆开门时间延长,而是同时举办多项歌唱、乐器演出活动,以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绘画陈列馆这一晚主题是“爱情”。由四五个艺术史专家专门讲解爱情主题的著名作品,其间还穿插爱情歌曲的演唱,爱情主题的舞蹈表演。出了绘画陈列馆,我顶风冒雨地又去“老博物馆”,在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之间转了几圈。这里地方不大,门口得排队。途经墨西哥大使馆时有意参观一番,黑暗中见门口人们打着雨伞排成了长队,只好忍痛割爱。来到最后一个博物馆——医学史博物馆时,已是凌晨1时30分,没想到这个附设在沙里特医院内的小小博物馆也是人头攒动。可能因为这里传播的是医学知识,容不得走马观花,因此每件展品前人们逗留的时间格外长。实在说,这里的展品不像绘画陈列馆那样赏心悦目,甚至是丑恶的,因为大部分标本都是疾病的记录,看这样的博物馆心情绝不轻松。然而,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科学进步的脚步声,它传达着科学之美,追求科学的精神之美。
  据第二天的报纸统计,这一夜各博物馆总共接待了5万名、20多万人次的观众。而1999年的第一届“长夜”开放的博物馆是19座,观众只有6000人。柏林文化部长认为本届“长夜”非常成功,观众人数不断增加。据报道,由柏林首创的“漫长的博物馆之夜”的活动正在德国和欧洲各地扩展,荷兰、瑞士、奥地利都在学习柏林的经验。
  创造条件让人们贴近艺术,贴近文化与科学,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笔者在将近凌晨3时回到家里时,忽然想到“素质”这个报刊提得越来越多的概念。素质哪里来?素质的养成从哪里开始?不正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接触、熏陶而开始的吗?有位哲人说过,过去与未来在博物馆里相会。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不能不迈进博物馆去追寻人类创造力的足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