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峡老乡:日子会好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1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三峡老乡:日子会好起来
  本报记者 董建勤
  重庆三峡库区5个迁出县1788户7546人,千里迢迢落户外省乡村,度过了新世纪的第一春。
  这些被称作“三峡老乡”的人们,“迁得出”,能否“安得下”、“逐步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政府组织、相对集中、分散安置”。试点为三峡移民今、明两年的大规模外迁趟出了路子
  三峡工程顺利进行的难点在移民、关键在移民,而移民外迁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移民在迁入地的经济能否发展起来。
  三峡库区22个受淹县、市中,有10多个是刚脱贫的国家或省定贫困县;1600万总人口中,贫困或刚脱贫的人口占80%左右。基于此,移民接收地选择了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这些省市在选择安置点时又普遍坚持了较高标准: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即交通、通讯、就医条件良好,水、电、路基本配套。
  安居才能乐业。外迁移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正房为25平方米,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或中等偏上水平。江苏省大丰市政府返还部分基础设施费,鼓励移民购买闲置旧房。目前,这些“三峡老乡”已购买闲置房184套,户均住房(包括附房)面积达135平方米。浙江省嘉善县的88户移民中有57户购置了闲置房,人均面积37.97平方米。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各省、市坚持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原则,除极个别安置点外,外迁移民承包的土地均在1亩左右,耕地、自留地、宅基地不低于当地水平,并及时领到了土地承包证。大丰市出售旧房的农民同时将原承包的土地转给移民耕种,目前已落实1083亩,人均1.56亩。
  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三峡移民是带资移民,补偿资金加国家补助每人为3万元,其中直接发给移民的人均费用约1.3万元。国家对外迁移民还实行后期扶持政策,普遍发放为期两年的过渡期生活补助、生产资料购置补助及困难户补助费,人均3875元。2003年三峡电站发电后,每年的收入中还将有一定数额用来解决外迁移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落户沿海,居有屋,耕有田,手中还有笔生产、生活启动资金,可以说,“三峡老乡”具备了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试点趟出了安置新路子。
  “三峡老乡”的生活,如何在短时期内既高于原有水平又不低于接收地的人均水准,亟需当地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远离了峡江山水,再不闻长江涛声,“三峡老乡”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企盼,更有难舍难分的故土情结;既充满了重造家园的信心,又有几分忐忑不安无所适从。
  在此种情形下,各地主动帮助移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探索致富途径就显得格外迫切。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地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移民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免收3年外,还对移民的乡统筹、村提留及移民子女的学杂费等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减免。某县就实行了“一揽子”优惠政策:移民免征耕地占用税、开垦税、征地管理费等税费;三年内免缴农业税;在子女就学、外出就业、农业生产方面提供优越条件,安装电话还减免初装费200元,等等。
  其次,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三峡库区属于山区,大部分移民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等旱地作物和柑桔等经济作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一些省市大都种植水稻、棉花,还有的城镇郊区种植蔬菜等。“三峡老乡”提高生产技能势在必行。为此,各迁入省、市普遍利用去冬今春对他们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各地的这类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正是“三峡老乡”渴盼的“及时雨”。
  一张白纸,可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致富的路就在脚下。“三峡老乡”开始生根发芽
  部分移民的原有期望值较高,与迁入地水准有差距;另一方面,他们初来乍到,生活、生产一时无法料理,怎么办?绝大多数移民既来之,则安之,决心生根发芽。记者在采访现场就听到有位移民响亮地宣称:“重庆是娘家,三年不达小康不探亲!”
  “三峡老乡”们纷纷谋划起自己的日子:建房标准量力而行,生产项目先从“短、平、快”入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缓解资金缺口。移民浙江的胡明状有空就到隔壁徐家,请主人手把手地教他开织机。老胡动了心:“房子这边有块空地,正好用来盖织机房,女儿和儿媳就可以开织机。”他指指屋后,“到时再盖个猪圈养几头猪,再加上那块田……”他笑着对记者说,致富信心溢于言表。阮祖贵一家迁入江西省靖安县的白露村。这里的38户186位移民有不少人和他一样,从千里之外的家乡背来种苗移栽,时下已收益在望。山东省广饶县的“三峡老乡”们生活、生产已逐步转入正常,经过市场考察,为种植养殖业及从事二、三产业做好了准备。
  不过,全国范围的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客观上使这些“三峡老乡”们的致富梦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安徽的情况看,移民人均1亩左右的耕地,如不进行结构调整,不提高科技含量,不发展工、副业,短期内很难致富。这需要“三峡老乡”面对现实保持清醒头脑,因地制宜地尝试种大棚菜及经济作物,同时发挥自身特长发展工副业生产,力争稳步增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