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也谈“什么赚钱种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1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也谈“什么赚钱种什么”
  沈洪满
  眼下,一提到调整农业结构,人们便说“什么赚钱种什么”。仔细分析,这句话确实道出了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我们知道,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和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然而,当人们信奉“什么赚钱种什么”时,却忽视了“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结果往往造成“卖难”。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定盘星”的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必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区域性、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因此,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安排生产经营,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不能一哄而上,只看到现在赚钱,不考虑将来能否赚钱,这免不了重蹈“卖难”的困境。
  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市场有“饱和”就会有“短缺”。譬如,现在许多人把调整的目光都集中在“高、精、尖”产品上,而很少顾及传统品种的生产。一哄而上挤“高、精、尖”产品,这难免导致某些产品出现新一轮“过剩”、卖难。与此相反,一些被冷落多年的传统品种却并非没有市场。举例说,前些年人们很少种植的红高粱、绿豆、红小豆等杂粮,近年来因其营养价值高等原因倍受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身价倍增,成为结构调整中的亮点。
  假如在结构调整中,广大农民能把“什么赚钱种什么”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抓住大众的需求心理,就一定能摆脱“种啥啥难卖,养啥啥赔钱”的困境,使“什么赚钱种什么”不断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