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锻造强健的筋骨——民营科技企业与国际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13
第10版(科技)
专栏:

  锻造强健的筋骨
  ——民营科技企业与国际化
  朱希铎
  国际化:必由之路
  从80年代初诞生算起,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这中间历尽坎坷,国际化始终是伴随我们成长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国际化?初期的概念较为简单,经营进口产品,担任外国公司的代理,与那些封闭循环的国有企业、土打土闹的乡镇企业相比,似乎就显得挺“国际”了,国际化即是国际贸易。
  后来,发展到合资建工厂、办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的平台,在全球范围采购、销售、融资,国际化上升到国际性组织资源。
  当今,考虑国际化,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即不仅看卖的是“土造”还是洋货,也不仅看卖到哪个市场,资源是否从国际上来,而且要看怎么卖,采取什么方式,依据何种规则,达到怎样的水平。一句话,努力使企业的机制、运行和市场表现全面、真正地与国际接轨。
  总之,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快速发展、健康成长,充分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许多落后、初级的东西,封闭状态下似乎天经地义,国际惯例一来,则非破不可;而另一方面,许多宝贵的、必备的素质,又唯有从国际化的过程中培育、造就。
  国际化:还有多远
  作为四通集团总裁,常常会有记者问我:“你认为四通什么时候能进500强?”
  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充分国际化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提起中外企业间的差距,人们往往习惯以产值、资产额等指标衡量,看块头的大小,比胖瘦的不同,其实除了这些外部的表征,中国企业与国际公司之间,更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骨骼性”的差距。我们的企业在价值链构成上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经营上高成本、高利润的结构远未形成。
  以技术成本为例。国际上的大公司每年营业额中用于R&D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动辄几亿、几十亿美元。这样巨大的技术投入,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公司能够达到。由于技术成本过低,技术积累过少,很难在市场上推出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尤其是很难保持不断快速地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
  再如人力资源。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市场最先接轨的是什么?是人才市场。如果不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就谈不上人才竞争。可真要达到与国际市场同等的薪酬水平,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目前恐怕都还无能为力。
  所以,对于身处发展中国家,从一个较低的基点起飞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国际化将是一条长路。
  国际化:如何追赶
  那么,应该怎样努力去逼近全球赛场上的领跑者?
  四通的体会是,关键要不断创新,做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大文章,对企业进行革命性的重组改造。这包括:
第一,产权关系的重组由于历史的因素,大量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虽然经营自主灵活,却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不清、所有者不到位的体制性缺陷,延续到今天,已严重障碍了进一步的、健康的发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一个产权不清的企业,不可能成为IBM,一堆产权不清的企业,不可能建成中国的硅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从已有的高度再上层楼,与国际潮流接轨,解决产权问题是当务之急。
  第二,管理体系的改造现实表明,许多民营科技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手段粗放,运营效率不高。即使一些从事最“高新”科技业务的公司,也存在着人治化、制约机制无力等现象,这与国际化的方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在界定了产权关系的前提下,一定要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从投资决策、日常运营、资源配置、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从零资产起步,没有国家投资的背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大都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模式,并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也带来了我们开发能力有限、技术储备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弱点。
  为此,必须努力跳出“技术投入低——产品附加值低——赚钱少反过来无力搞研发”的恶性循环的“怪圈”,逐步朝着更多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的结构转型。这一过程也许负担是沉重的,但只有完成这个“技术启动”,企业才有可能进入一个高技术、高产值、高盈利的良性循环。
  此外,民营科技企业还应该在更新商业模型和市场策略、调整和重塑企业文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从一个权力管理资源的模型,向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资源的模型转变,从一个强力推销产品的模型向挖掘需求、推销服务的模型转变;追求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智慧和核心价值,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型的功能和氛围。
  国际化,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